Monday, July 30, 2012

跑樓梯的人林嘉明 1分15秒上25層樓


跑樓梯的人 1分15秒登天
明報 – 2012年7月29日星期日


林嘉明--跑樓梯好手
嘉明每次出賽都會穿上這對球鞋,特意加上十字架金扣,希望信仰可以給自己力量完成賽事。


跑樓梯是嘉明生命中一個重要的夢想和成就,香港卻未算普及。其實以我們城市高樓大廈之多,是十分便利於推廣這活動的。嘉明閒時也愛拉攏身邊朋友嘗試,這裏分享一點他的心得 …
【明報專訊】香港高樓密集,休憩空間少,住在市區,想就近找個地方跑跑步也難。


很少人想到,打開住宅大門,眼前的後樓梯就可以是個運動場所。


http://diguk.com/sports


林嘉明家住25樓,搭升降機上去要50秒至一分鐘;爬樓梯,25層樓他1分15秒就跑完,平均每層3秒。


若把等時間計算在內,隨時用腳跑還更快到家門。
若非停電、故障、走火警,平日我們極少踏足大廈後樓梯這個地方;偶爾走起來,總有步入陌生異境的感覺。對嘉明來說,樓梯卻通往他的信仰和夢想。一級一級、一段一段、一層一層腳踏實地的上,磨練了意志,堅實了信心。


少有其他運動像跑樓梯這樣,一股勁往上衝,同時向速度、高度和地心吸力挑戰的。


如果我們認為石屎森林、摩天巨廈代表着經濟至上的冷漠和非人性化,以一己體力跑上它的頂峰,似乎又印證了人類意志的最終勝利。


拒絕入會被欺凌
「每逢見到摩天大廈,都有種想挑戰自己的感覺。」2004年至今在香港和世界各地跑過近20場比賽,8次拿冠軍,刷新幾項紀錄,被列為世界50強、亞洲第一的跑樓梯選手,嘉明的鬥志不是與生俱來。


小時候頑皮貪玩,無心向學,初中時不幸遇上一些有社團背景的朋輩圈子,被要求加入黑社會,嘉明覺得再貪玩也不應做壞事,拒絕入會,換來長時間的童黨欺凌。「身體受到好大傷害時,性格都變得封閉,唔想同屋企人或者老師講,覺得好醜,而且就算想走都好似唔走得到去邊。一整年的時間,都覺得人生好無希望,生存為乜呢?就為了日日畀人蝦?」


一念地獄 不如回頭
某天嘉明到了大廈天台,打算自殺。憑空往下望,忽然恐懼,死後會到哪裏?聽說有天堂、有地獄,如果要去地獄,會不會比繼續生存更可怕?想到這裏他卻步,回頭。


決定不死之後,嘉明索性發憤讀書,放學一個人去跑步,享受那種釋放的感覺。
中三那年成績大有進步,基督徒老師鼓勵他上教會,弟兄姊妹的關懷、信仰的力量,讓他的生命漸上正軌。中五畢業後找到機場保安的穩定工作,一做六年。


88層樓梯 跑向天國
長跑依然是興趣所在,也有跟跑會訓練和參賽;教友知道他的長處,2004年IFC首次舉辦跑樓梯比賽,便介紹他去參加。88層樓梯,來自世界各地的選手,他竟然首次參賽就拿了第七名。


往上跑的感覺,他一試就着迷,「因為自己的信仰,會覺得像是跑向天國一樣。聖經《創世記》裏,雅各第一次在夢中與上帝相遇時,就有道樓梯,天使上上落落,上帝在樓梯的頂端跟他說話。令我覺得,樓梯是我們與神之間的通道。」


羨慕蔡少芬和其他傑出教友可以在上台領獎時讚美天主,嘉明也想選個範疇幹一番成就,作為信仰的見證。初試啼聲,發現自己跑樓梯比長跑更易取得好成績,便決定在這方面發揮。2007年第三次參賽,在中環廣場取得亞軍後,他索性辭去工作,專心練習9個月;2008年不但兩次奪冠,還刷新大會紀錄,以9分22秒跑完75層的中環廣場,佳績至今未有人超越。


挑戰帝國大廈 摘下冠軍


後來陸續轉戰台灣、新加坡,今年初更終於參與到國際上最有代表性的紐約帝國大廈賽事,一舉拿下慈善組冠軍。下個目標,他想在一兩年內到德國參加極限跑樓梯比賽,「那是全世界最長程的比賽,相等於跑整個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在一條戶外的長樓梯上來回跑100次,要由早到晚跑十幾個鐘。」有信心完成?嘉明滿樂觀的,「其實現在去練習有時都由清早跑到黃昏,除了吃飯小休外,一直跑,體能上應該有跑這種極限比賽的潛質」。


昔日被欺侮的無助少年,現在跑得比眾人都更高更遠。「樓梯跟人生好似,由低連接到高處,一級級,組成一段段,經過佢可以畀人去到不同的層次,中間有不同的事情發生,都是自己親身踏上才會明白箇中感受,沒有捷徑。如果在某個階段你停低,唔願意再行時,整個人生就留在這懊惱的情况裏了,無其他出路同意義。一日你繼續行,就會繼續有進步,生命自然會去到另一個段落。」


來到今天,即使由天台往下望,嘉明也已不再需要為那高度而害怕,因為構成這高度的每一級、每一段,都是靠自己雙腳努力踏過來的。


文 林茵

Sunday, July 29, 2012

中國男子泳將三代人:張琳的陰影 孫楊1戰破60年尷尬

中國男泳三代人:張琳的陰影 孫楊1戰破60年尷尬 
北京新浪網 
2012-07-30 


  經過了60年的等待之後,中國男子泳將終於結束了奧運無金的尷尬。而孫楊加油直接“KO”樸泰桓,更是甩掉了中國男子游泳多年以來的一個“夢魘”。中國男子游泳一路走來,幾多艱辛,終於等到了花開時刻。


  【黑鐵時代】


  蔣丞稷距離夢想咫尺之遙


  在吳鵬加油、張琳孫楊涌現出來之前,中國男子游泳經歷了漫長的黑暗時代。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女子泳將已經開始在國際上嶄露頭角。“五朵金花”閃耀巴塞羅那更是讓中國女子游泳成為世界泳壇的排頭兵。


  在女子游泳的陰影之下,男子泳將衹有偶爾的閃光。沈堅強曾經稱霸亞運會,但他在奧運會的舞台上卻並沒有拿得出手的成績。1994年廣島亞運會,由於熊國鳴等人栽在尿罐子上,中國游泳更是跌入谷底。


http://diguk.com/sports



  蔣丞稷的崛起曾經給了中國男子游泳希望。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他在男子50米自由泳殺進了決賽,並最終取得了第四名,距離領獎台衹有0.04秒的差距。


  那個時代,俄羅斯名將波波夫統治自由泳短距離項目。蔣丞稷的目標就是讓波波夫記住這張東方面孔。他用行動做到了。不過,蔣丞稷也承認這一成績更多來自沒有壓力下的突然爆發,“中國代表團團部沒有任何壓力,比得怎么樣就怎么樣,完全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沒有患得患失、手足無措的感覺。”


  彼時,他創造了多項紀錄。中國男子游泳第一次在奧運會中闖進決賽,第四名當然也是最好成績。接下來,他在男子100米蝶泳中又獲得第四名,與領獎台再度擦肩而過。


  蔣丞稷衹是中國男子游泳發展史上的惊鴻一瞥。其後的歲月,黑暗再度來襲。中國男子游泳的下一次爆發要等到十年之後。


  【白銀時代】


  雙雄淹沒在巨星陰影中


  張琳和吳鵬均生于1987年,兩個人的成長軌跡惊人地相似。他們先後為中國男子游泳書寫過新的紀錄,但卻始終無法幫助中國男子游泳贏得奧運金牌。


  2002年,吳鵬在釜山亞運會上一人斬獲三金,鋒芒畢露。張琳也並不遜色,他在次年的世錦賽男子800米自由泳比賽中取得了第八名。


  多哈亞運會,成了兩人命運的分水岭。吳鵬完成逆襲,奪得男子200米蝶泳的金牌。但他的項目從此固定在200米蝶泳上。這個項目,他的競爭對手是幾乎不可戰勝的菲爾普斯加油。穿越菲爾普斯的巔峰時代,男子200米蝶泳是他不可撼動的領地。


  而張琳也在多哈亞運會上遇到了自己的一生之敵。他在200米、400米以及1500米三個項目,均敗給樸泰桓,衹收獲了三枚銀牌。“自始至終都在喝他的‘洗腳水’(游泳行話,指一直落後)”多年之後,張琳仍無法釋懷。


  北京奧運會之前,張琳跟隨澳洲名帥丹尼斯訓練,完成了蛻變。北京奧運會,他在男子400米自由泳這個項目上創造了中國男子游泳嶄新的歷史,但距離金牌卻仍差了0.58秒。游在他前面的恰恰就是韓國人樸泰桓。


  北京奧運會,張琳收獲了一枚銀牌,吳鵬獲得了男子200米蝶泳的第四名。這已經創造了中國男子游泳的歷史,但金牌這層窗戶紙尚未捅破。


  【黃金時代】 


  孫楊書寫中國男泳新篇章


  2009年羅馬世錦賽,張琳打破世界紀錄,並奪得男子800米的金牌,改寫了中國男子泳將沒有奪過世界冠軍的歷史。但廣州亞運會後,張琳開始沒落。與此同時,孫楊的崛起讓外界對於男子泳將有了更多希冀。


  孫楊算得上一出生就風華正茂。2007年之初,他剛剛進入國家隊,投身于吳鵬的教練朱志根門下。當時,吳鵬和蔡力就強力推荐了這個少年,指出無論是從天賦、心理素質等方面,孫楊均擁有無限的前景。


  那個時候,在國內的競爭中,孫楊衹是張琳的影子。2008年紹興全國游泳錦標賽,他與張琳在多哈亞運會時的境遇如出一轍,三個項目三枚銀牌。


  羅馬世錦賽之後,孫楊的時代呼之欲出。他被定義為未來的1500米自由泳之王。2010年,澳大利亞媒體同行表示,孫楊已經在澳洲1500米測試中游出了破世界紀錄的成績。


  孫楊對此一直祕而不宣,開始在男子400米自由泳項目上發力。樸泰桓仍如影隨形,廣州亞運會和上海世錦賽,樸泰桓均戰勝了孫楊。


  不過,孫楊在上海世錦賽打破了塵封十年的男子1500米自由泳紀錄,並奪得金牌。屬於孫楊的時代正式降臨。他在這個項目上具有絕對的優勢,倫敦奪金衹是時間問題。


  倫敦奧運會開幕第一天,他就奪得了400米自由泳的金牌,尷尬的歷史從此被扔進垃圾桶。中國男子游泳的新篇章自此開始書寫。


  本版采寫/本報特派倫敦記者張賓

英國男子躲無線信號輻射 住森林裏房車內


英國男子躲無線信號輻射 住森林裏房車內
中廣新聞網 – 2012年7月26日 


英國一名男子罹患上了一種奇怪的過敏症,他對所有的無線技術產品都過敏,一旦接觸便會頭痛、惡心等,甚至流鼻血。為此他不得不遷居到山區的森林,居住在一輛房車內。


http://diguk.com/mobile


據報導,這位36歲的男子名叫菲爾尹克力,他曾經是一位電腦技術人員。他自稱,自從患上了這種奇怪的過敏症,他就對現代化的設備十分恐懼,一旦他受到無線信號輻射的影響,他便會產生頭痛感、惡心、失眠,甚至流鼻血等,這些無線輻射主要來自無線路由器、藍牙耳機、筆記本電腦以及手機等。


尹克力說,他發現自己已經無法過上正常人的生活了,他沒有社交活動,沒有工作,只能通過離群索居來控制自己的病情。

Saturday, July 28, 2012

智能手機普及 流動話音將式微 通話變成網絡電話 Skype Viber


OpenRay手記:流動話音將式微
2012年06月05日(二)
東方


如果你有用智能手機,不知你有沒有發覺,用了智能手機之後,講電話的時間愈來愈少。以我自己為例,數年前每個月用1,000至1,500分鐘通話時間,用了智能手機後,


WhatsApp》、《Viber》等短訊發多了,變成不怎麼講電話。我現在每個月只用約500分鐘的通話時間,比以前大減一半以上。智能手機繼續普及,可以預見服務計劃的通話時間將不斷下降,最終通話分鐘時間將變為零。


通話分鐘時間變為零,並不是說我們不再用手機通話,而是所有手機都改用上網計劃,於是通話也變成用網絡電話如《Skype》或《Viber》來打入打出,令流動話音服務逐漸式微。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最近美國最大電話公司AT&T的行政總裁Randall Stephenson指出,流動網絡商將在兩年之內推出「純數據」的手機服務計劃計劃將不含通話時間。而惠顧這些「純數據」的用家,一般已經習慣用手機上網通訊,甚至用數據服務來打網絡電話,因此對傳統話音服務沒有需求,只用「純數據」便可


該公司認為,流動話音服務式微是無可避免的。近年用戶的平均通話分鐘時間一直下跌,數據服務則大幅增長,流動「純數據」服務遲早取代傳統的話音服務。


改用數據網絡來通話還有另一好處,就是話音質素可以提升到CD音質,甚至可以加入多方視像會議功能,比傳統話音服務更優勝。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暫時仍然沒有統一的軟件標準,你用《Skype》,我用《Viber》,他用《WhatsApp》,互不相通,如何令智能手機統一使用同一軟件來通話,可能是手機商面對的新難題。


電郵:ray@openrice.com
鍾偉民(Ray)‧飲食網站創辦人



Viber Free calls, free voip, free phone calls from iPhone and Android
http://www.viber.com
Viber is an application for iPhone and Android phones that lets you make free phone calls and send text messages to anyone who also has the application installed.



IDD0050周年優惠$0.05打通美加
2012年05月17日(四)
太陽


雖然現在《Skype》、《Viber》等VOIP App大行其道,但它們的通話質素極受3G網絡或Wi-Fi質素影響,因此若論穩定性,始終是傳統長途電話略勝一籌;而由ComNet信通電話推出的「IDD0050」便是其中之一,最近便推出周年優惠,由即日起首500名新登記客戶,即可以1分鐘$0.05的優惠價致電美加、英國、新加坡及泰國,傾足成個鐘都只需$3,最啱同女朋友越洋煲粥!


查詢︰102 1050
Gilbert




2012倫敦奧運開幕禮展開

2012倫敦奧運開幕禮展開
香港電台 7/27/2012
2012倫敦奧運開幕禮展開,由剛奪得環法單車賽冠軍的英國選手希金斯鳴鐘展開序幕。


Huge fireworks display marks London 2012 Olympic opening ceremony

Huge fireworks display marks London 2012 Olympic opening ceremony
The opening ceremony for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culminates with a huge fireworks display over the Olympic park.

Friday, July 27, 2012

大酒店謝師宴 金榜題名宴 恩師難忘宴 成 謝師厭


「謝師宴」莫成「謝師厭」
2012-07-26 
來源︰中安在線-安徽日報   


  高考過後,到了學子感謝恩師的日子。記者近日了解到池州市各大酒店紛紛推出「謝師宴」,且行情一路看漲。


  「兒子今年考得不錯,自然有老師的功勞,老師是必須要答謝的。現在不知道哪里辦酒宴好,大家幫我參考參考,最好要實惠點的。 」池州市的一位家長在網上發帖詢問,哪兒的謝師宴辦得好


  擺幾桌酒席,感謝老師培養,這是人之常情,本無可厚非。但經過這麼多年的高考之後,在很多家長心中,「謝師」已成為一種模式。目前,在池州市區的幾家大型酒店,前台都擺放著關于「謝師宴」的宣傳單頁,電子顯示屏上,「謝師宴」的宣傳成為主要內容。


不少酒店推出「金榜題名宴」、「恩師難忘宴」等多種名目的「謝師宴」,價格從幾百元,到數千元不等,有的酒店還用贈送啤酒等優惠措施招徠顧客。


http://diguk.com/store


  被商家炒作變形走樣的「謝師宴」,既增加了學生家長的支出,也成為老師們的「心理負擔」。多次參加「謝師宴」的一位老師訴苦道︰「大擺宴席,還請我上座,弄得我都有些不好意思。學生能夠取得好成績,關鍵還是個人的努力,作為老師,也只是指導性的。若要真感謝的話,還不如在家中炒幾個菜,用不了這麼隆重。 」


  感謝老師重在感情。其實,對不少家長來說,本是表達師恩的「謝師宴」,在酒店、商家的炒作和少數家長的攀比下,似乎也變得有點功利化。師生之情不必用鋪張的宴席來維系,一頓簡單的家宴也是足以表達情感的。不少考生家長也期盼更理性消費,用更有意義的形式感謝老師,回饋老師的教導。千萬別把「謝師宴」辦成「謝師厭」。(記者 徐建)
責任編輯︰ 倉勇作

四川古藺酒席泛濫 喬遷升學滿月賀壽 婚喪嫁娶


魯開盛︰酒席泛濫是不好 政府強禁更不妥
2012-07-11 
來源︰紅網   
大公報


  四川古藺酒席成災,喬遷、升學、滿月、賀壽……日前,古藺龍山鎮紀委于是規定︰辦酒席須申報,除婚喪嫁娶,其他酒席一律叫停。當地政府成立宣傳隊,至今成功勸阻酒席50余台。部分不听招呼的,沒收了灶具。(7月10日《成都商報》)


  大吃大喝不對,利用大吃大喝斂財也不對,但政府一紙規定強行禁止當地公民操辦酒席就更加不對了。而對于部分不听招呼的人,當場沒收其灶具之舉,就不僅是對與不對的問題了,一定程度上它已經涉及政府紅線,已經是在明目張膽地侵犯公民權利了。


http://diguk.com/gifts


  酒席泛濫是不好,政府強禁更不妥。因為酒席申報是有依據的,而行政叫停卻沒道理。前者有道理,是出于公共秩序和食品安全的需要;後者沒依據,截至目前沒有哪一條法律法規明確中國公民除了婚喪嫁娶之外不得辦酒席。


  一刀切禁止公民辦酒席不合時宜。不可否認,龍山鎮紀委出台禁止操辦酒席的初衷是善良的。但是,善良的願望往往並不能獲得理想的結果。我們暫不討論紀委文件對普通群眾有沒有約束力,就「依法行政」這四個字來說,龍山鎮的做法顯然與之背道而馳。


  對于私權利來講,法無禁止皆可為。筆者雖然不贊同民間大操大辦,但辦與不辦、小辦還是大辦,這是人家的自由。我們只能倡導,不能強制。對于公權力來講,法無授權皆不可為。做好本職工作就是對當地最大的貢獻,職能部門不玩忽職守,不以權謀私,把公共秩序抓好,把食品安全抓好,等等,做好這些就足夠了。


  筆者認為,酒席辦與不辦,還是社區自治為上。群眾路線是三大法寶之一,為什麼現在都忘了呢?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不要總認為政府比群眾高明,更不要總把解決問題的辦法弄得那麼簡單粗暴,除了取締、沒收等手段就再也沒有其它。


  其實,龍山鎮紀委大可不必親力親為地去這渾水。比如,讓當地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如村委會、居委會牽頭,成立街坊鄉鄰的紅白理事會,以輿論打頭,以左鄰右舍的切身利益言傳身教,防範酒席泛濫的事情,交給他們去做就是了。(魯開盛)


責任編輯︰ 汪曉青

炒家絕迹動漫電玩節 灣仔會展開幕人龍短一半


炒家絕迹動漫節 開幕人龍短一半
明報 
7/28/2012


排頭位的蔡先生與11名朋友3天前已輪流排隊,成功購得兩套天下畫冊,一套由偶像馬榮成簽名後會用作收藏,另一套則用作閱讀。


【明報專訊】動漫電玩節昨起一連5日假灣仔會展舉行,鑑於過去有大批炒家及排隊黨通宵輪候,主辦單位今年規定所有限量產品在網上預購,結果開幕前雖仍有數百人在場外排隊,但人龍明顯較往年短,亦未見排隊黨蹤影。不過,首日入場總人數仍較去年微升,全日有11.8萬人入場,多個參展商表示,銷情沒受新安排影響,更預測盈利會較往年上升。


鑑於動漫節去年遭大批炒家及排隊黨攻陷,場內淪為炒賣集散地,主辦單位今年採取強硬措施,規定所有限量品在網上預購。排頭位的蔡先生與11名朋友3天前已輪流駐守,預計花4000至5000元購買心頭好。14年來風雨不改到動漫展的他說,今年人龍明顯較去年短,「排隊人龍估計較去年少一半,這幾天亦未見排隊黨蹤影」。他對大會禁售限量版紀念品感可惜,認為「無限量版賣,氣氛始終差少少!」


http://digcan.com/toys


入場人數微升
去年動漫節開鑼遇上三號風球,首日亦錄得11.5萬人入場,大會表示今屆首日人數有11.8萬,高去年約3%。多個參展商稱,銷情沒受新安排影響,更預測盈利會較往年上升。售賣電影人物首辦公仔的Hot Toys,首日銷情較預期理想,發言人梁小姐估計較去年有兩至三成盈利增幅,更對新安排表示歡迎,「今年真正受惠的是玩家,因為我們網上預購每人只可買一套,相信真正有興趣的人會用作收藏」。


展商歡迎安排 料利潤勝去年
參展商木棉花亦預計有一成盈利增幅,最受歡迎的是5款藏有漫畫精品的福袋。而天下及樂高(LEGO)的攤位同樣出現人龍,負責人表示沒受新安排影響,首日銷情理想。


現場有市民花費過萬元購買限量版首辦公仔,葉先生及楊小姐熱中收藏電影人物首辦,合共花費2.5萬元預購3款Hot Toys的會場限量品及即場相關精品,「去年排隊5日才買到限量版,今年網上預購較公平」,他們更稱「絕對不會用作炒賣」。


除本地動漫迷,亦有內地捧場客,現時就讀內地大學一年級的楊先生,第3年到來香港動漫節,「自小就很喜歡香港漫畫,例如馬榮成的作品,但內地的動漫展多集中於內地及日本作品,而且質素不及香港」。


此外,今年動漫電玩節繼續保留「女僕書房」,又首辦「中、港、台、日Cosplay嘉年華」及再辦「Cosplay自由行」,讓Cosplay玩家免費入場,每日名額300個。

Japan Kobe Beef now available in Hong Kong


Kobe Beef now available in Hong Kong
By Radhika Seth  
July 26, 2012  
The Japan Daily Press


Kobe beef is famous for its evenly distributed fatty tissue and is sourced from cows that are bred with select feed, music and muscle massage sessions. The premium meat was exclusive to Japan but now can be savored in Hong Kong. It made its debut in Macau earlier this year and as the export market continues to improve after the earthquake and nuclear disaster, Japanese beef exporters want to cash in on the trend.


http://digcan.com/computer


Tetsuya Ishii, deputy consul general of Japan in Hong Kong, announced the launch of Kobe beef midst much fanfare. Hiroshi Onomura, director general of the Japan External Trade Organization, said Hong Kong’s stricter requirement for beef imports was the reason for the delay. Apparently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accepts import of Kobe beef from one butcher, in Kyushu. Essentially the cows have to be shipped from Kobe to Kyushu for butchering before the meat can be shipped to Hong Kong.


Around 3,000 Kobe cows are marketed every year so the limited supply is mostly like to cause traction in its demand. Since its debut in January, Macau had imported meat from 51 Kobe cows, or about 2,500 kg of beef. Kobe Beef Marketing and Distribution Promotion Association say that so far Hong Kong has imported meat from seven cows. The beef is being priced at a modest 350 Hong Kong dollars (about $45 or 3,515 yen) per 100 grams at a discount rate for the first week of promotion, which is much cheaper than what it sells in Japan. Singapore can expect their Kobe Beef shipment to arrive sometime in September.

Friday, July 20, 2012

蒙面槍手闖首映亂槍掃射 《蝙蝠俠》死神起義 12人遭射殺

蒙面槍手闖首映亂槍掃射 《蝙蝠俠》死神起義 12人遭射殺
星島日報 
7/21/2012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美國丹佛一間商場戲院周五午夜播映電影《蝙蝠俠:夜神起義》的首映時,一名戴防毒面具的槍手突然闖入,向觀眾亂槍掃射,造成最少十二人喪生,五十人受傷。涉嫌行兇的二十四歲白人男子已經被捕。


http://easss.com/dvd



  綜合報道
  肇事地點為丹佛郊區奧羅拉的Century 16戲院,當時戲院播映新片《蝙蝠俠:夜神起義》的首映,電影播放三十分鐘後發生槍擊案,警方則約在當地時間星期五凌晨十二時三十九分收到報案。


  據警方和目擊者透露,當播放電影時,一名身高六呎、戴上防毒面具、頭盔及護目鏡,並穿黑衣和防彈衣的男子從緊急出口闖入院廳,他手持一支步槍和兩把手槍,首先在漆黑的院廳發放煙霧彈,令院廳滿布煙霧,然後慢慢步上銀幕前的樓梯開槍,隨意挑選受害者槍殺。


  50傷者有嬰兒小童
  一名目擊者表示:「我們聽到十至二十下槍聲,以及輕微爆炸聲。不久我們聽到有人大喊,之後他們透過廣播系統,要求所有人必須離開。當我們離開戲院,看到有人奔走呼喊。」


  另一名目擊者喬丹當時在另一間院廳看電影,她稱聽到一些像放爆竹的響聲,之後有觀眾逃到她的院廳,大喊有人開槍。喬丹表示有些受傷的兒童躲避到她的院廳,她看到一名女童臉頰中槍。之後,警方趕到下令所有觀眾離開,她看到警員抱着和拖 屍體。


  警方收到報案後,調派區內所有警員及大批醫護和拯救人員到場,封鎖現場一帶,醫院均收到「重大傷亡警報」。醫院表示,十人當場死亡,另有兩人送院後不治。全部傷者受槍傷,最少兩名傷者情況嚴重,傷者中有一名嬰兒和一名六歲兒童。 警方展開大規模搜捕,在戲院後面停車場的一輛汽車附近,拘捕二十四歲的疑兇霍姆斯(James Holmes),並在汽車找到「防毒面具、步槍、手槍和另外一件武器」。


  據稱,疑犯霍姆斯是科羅拉多大學神經科學博士生,上個月才休學。他是否因為這個原因才行兇,不得而知。由於疑兇作供時,聲稱居所可能藏有爆炸品,警方封鎖疑兇位於奧羅拉北部的住宅大廈搜查,並在戲院和停車場搜尋爆炸品。製作電影的華納兄弟電影公司發表聲明,稱對事件感到悲哀,並取消電影星期五在法國巴黎舉行的首映禮及電影宣傳訪問。總統奧巴馬發布聲明,對槍擊案表示震驚和悲痛,呼籲國人團結。

Thursday, July 19, 2012

父女同郵﹕讀大學的目的是什麼?

父女同郵﹕讀大學的目的是什麼?
明報 – 2012年7月18日星期三

怡: 還有兩天,中學文憑試放榜了,想你已有足夠心理準備。「挫敗愈早來愈好」,你我都明白這道理,但都不希望發生。
我和媽咪去了你的畢業禮。校長做了34年教育工作,今年退休,最後一次以校長身分出席。站在台上,顯得傷感,幾度哽咽,差點說不出話來。


http://easss.com/edu/online


校長的臨別贈言,老爸深受感動。校長說,34年,學到了教育的真義。教育就是愛,不只愛精乖成績好的學生,還愛調皮成績差的同學。


教育純是職業訓練?


校長從不吹噓學生的成績也不談升大學的比率,每次演講,都是人生的價值和追求做人的原則和宗旨讀書的指標和方向在人們只談「價錢」而不重「價值」的今天,感覺分外清新。


怡,校長的說話,令老爸思索什麼是教育的本意?父母拚命為子女鋪設成功道路,根據被認為行之有效方程式:名playgroup名幼稚園,名小學名中學,然後攀上名學府名學系。


目的只有一個,為畢業後高薪厚職,過着優裕的生活。人生前階段二十多年所受的教育,變成了純粹的職業訓練,為的是人生後階段幾十年「搵大錢」做好準備。


坊間充斥着各種面試技巧、考試攻略、升學捷徑……都是這種方程式的產物,第一個受惠的,就是發明和推銷的江湖賣藝人。


怡,文憑試放榜,成績好的話,就要面對選科的抉擇。不少學生選科,不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長,而只考慮職業和出路。


讀大學的目的是什麼呢?念什麼科和將來的事業有多大關係?讀什麼科什麼系究竟有多重要?老爸中學純理科,大學讀生物生化,但與新聞工作打了大半生交道,你會說,這不算成功例子。


選科不應太功利
大學,學的是方法﹕看問題的方法、邏輯的方法、思辨的方法、解難的方法、組織的方法、待人處事的方法……大學的訓練,是成長的訓練,是人格的訓練。四年大學,學懂方法,訓練出完整的人格,就夠了,讀什麼科系,其實又有什麼關係呢?


怡,老爸有時也充滿矛盾,這是否過於理想。想起中大校長沈祖堯年前對畢業生的臨別贈言,我認為我的想法沒有過時。如何才能過着「不負此生」的生活,沈校長說﹕儉樸地生活﹕「快樂與金錢和物質的豐盛並無必然關係」;高尚的生活﹕「對一己的良知無悔,維護公義」;謙卑的生活﹕「不固執己見,虛懷若谷地聆聽」。


「我相信一所大學的價值,不能用畢業生的工資來判斷。更不能以他們開的汽車,住的房子來作準,而是應以它的學生在畢業後對社會、對人類的影響為依歸。」
怡,你同意嗎?
老爸
……………………………………………………………


Dad﹕
選科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
你們和老師常說,要根據興趣和能力選科,不要盲目地跟隨別人,亦不要只為日後的出路而選擇自己不喜歡的科目。
但以興趣和能力作為準則,在這個時代out了。


今年高考放榜,17個6A、5A狀元之中,有15個選工商管理。或許這是我的偏見,我不相信成績好的人,恰好也熱愛商科。
有一次跟朋友聊天,他說,其實你成績也不錯,不用選社會科學的。


成績跟選什麼科沒有直接關係,成績好,也不代表一定要選商科或醫科,儘管有人說你這樣選「好唔抵」。
我覺得,選科不是買餸,不用考慮「抵唔抵」。


雖然以上所說對即將面對放榜的學生來說沒有影響,但我希望他們能停一停,想清楚。
7月20日是一個大日子,希望各位DSE人能平靜地面對成績單,因為大家也盡力了。


Yee
作者為資深傳媒人、關注時事,更關注兩個寶貝女兒
吳志森 samngx123@gmail.com

要求劃一派雙倍生果金 政客最得益 ?

亂派雙倍生果金 政客最得益
經濟日報 
7/19/2012


【經濟日報專訊】特首梁振英提出長者經資產審查後可獲發雙倍生果金,隨即有政客跳出來斥責分化長者,要求生果金人人劃一加一倍。政客口說動聽,但生果金每年開支會升至130億元,約30年後更要336億元,成為無底深潭,香港遲早變希臘!





筆者在此先聲明,談論不宜全面派雙倍生果金問題,不是要刻薄長者,而是冀分析亂派生果金的利弊 (disagree, 梁振英的長者資產審查,自住物業不計作資產,對沒有物業但係多銀行現金的長者不公平。),政客請不要扣道德帽子!


根據現行生果金計劃,70歲或以上長者免入息審查,65至69歲則要通過資產審查,現時金額每月1,090元。


梁振英提出,明年初65歲或以上長者若通過資產審查,每月金額增至2,200元。不過,立法會選舉期近,有政黨(如工黨)即提出,要劃一所有65歲或以上長者,不論貧富也可享2,200元。


視乎需要派錢 免釀資源錯配


敬老是美德,人人皆派確可減少長者間的標籤效應,避免有長者因觀感問題而不去申領雙倍生果金。要長者靠拾紙皮過活、兩餐無依,是香港之恥,應該加倍援助。可是,敬老也應視乎長者的需要,難道首富李嘉誠也要雙倍生果金?


http://easss.com/ld


1. 沉重負擔 每年開支逾330億元
現時有52.3萬名長者領取生果金,去年社署的生果金總開支為68.9億元,減去財政預算案去年為受助人額外發放的雙糧後,生果金開支應約為每年63.64億元。不過,隨着人口老化,生果金開支將愈來愈龐大,按推算,2039年的65歲或以上長者人口將有249萬人,與2011年的94萬人相比,達到2.64倍。假設領取生果金的長者比例不變,就算維持現行生果金制度,至2039年生果金開支也達到168億元。


若然如政客所建議的全民雙倍生果金,2039年的生果金開支將跳升至336億元!再者,現時只有約6成的70歲或以上長者領取生果金,若生果金雙倍後,不取就笨,必然會有更多長者加入領取,屆時開支難以估計。


2. 日本經驗 長者富、青年貧
日本著名經濟學家大前研一就曾指出,日本的高消費族群,正是退休一族,他們儲蓄率高,消費力比年輕人更強。因此他認為與其多幫助長者,不如幫助更有需要的年輕人


香港未來會否出現同一社會面貌?現時本港的70歲或以上長者,教育程度不高、儲蓄不多,確實需要經濟援助,可是10年後,將有一批50後的「新長者」湧現,當中不少人是現時的中產人士,部分有樓有投資有強積金,未必缺錢。若然不問因由,人人獲發雙倍生果金,會否造成資源錯配?


值得留意的是,在歐美、日本等地,他們的養老金制度毋須審查,長者人人有份,代價就是年輕人付重稅,(disagree) 以應付養老金開支,如日本僱員現時13.58%薪金付予養老金供款,2017年將增至18.3%。


福利易放難收 恐蹈歐豬覆轍
向長者派多些,最終也是年輕人付鈔,據統計處推算,每千人供養長者幼兒的撫養比率,會由09年的337人,升至2039年的625人。


3. 易放難收亂派福利 財政難撑


歐洲等國家福利一向優厚,如希臘以往退休養老金金額更可以是薪金的105%,工作滿30年便可自動退休。各項社會開支成為歐豬國的催命符,當國家負債纍纍,要大削養老金,結果就爆發民怨,希臘及意大利更有長者自殺抗議,震撼全國,迫得希臘新政府即喊停削養老金,可見福利易放難收!


4. 全民皆派 苦了窮長者
如果按政黨要求全民皆派雙倍生果金,那麼將來再調高金額幫助貧困長者也不易,因為牽一髮動全身,耗費甚大,要調整也不易。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系副教授周基利分析,本港若要實施全民雙倍生果金,必須慎重思考政策在未來30年的可持續性。生果金開支大增,錢從何來?政府會否需要加重稅或減省其他政府開支,若然要加稅的話,市民又會否接受。


政客說話振振有詞,皆因派錢有選票,納稅人卻要付鈔,更會苦了年輕人。歐豬在前,前車可鑑,小心車毀人亡,香港不能成為希臘!

Wednesday, July 18, 2012

Voyage of discovery

Voyage of discovery


One Hong Kong couple find that local schools are unable to match the standard of home education they provided their children on a round-the-world yacht trip
Elaine Yau (elaine.yau@scmp.com) 
Jul 15, 2012     
SCMP


Freelance writer Cam Cheung Wai-nui and her husband, former police superintendent Robert Highfield, are unconventional parents. When the couple decided after Highfield's retirement in 2005 to realise his childhood dream of sailing around the world, they surprised friends and relatives by taking their two young daughters along.
During the voyage Molly and Nancy, now aged 13 and 11, kept up with their studies through a home-schooling programme. When they returned from the odyssey in 2009, the usual school classrooms awaited them. 


But while others might send their children to elite schools and enrol them in special interest classes to bolster résumés, their parents sent them to an integrated government school with a programme for special needs pupils.


http://www.facebook.com/homeschool1


The idea, Cheung says, was to give the girls some early exposure to peopl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by having them study alongside hearing-impaired, autistic and hyperactive children.


But after the freedom and flexibilty of home-schooling, Hong Kong's regimented education proved too much for their daughters. So, after Easter this year, just months before Nancy was due to complete her primary education, Cheung took them out of the school and went back to teaching the girls herself.


Cheung has since written a book about her experiences in devising a home-schooling curriculum and the insight she gained from delving into various education issues


Titled My Children Learn Differently (Feel Publishing), the Chinese-language title, released last week, is also a biting critique of the local education system.


Two years on the treadmill of Hong Kong classrooms turned her daughters from lively youngsters into a couple of lost, listless girls, Cheung says.


"They no longer had [their own] views on things," she says. "I asked them many questions [about their day] but they just shrugged and present an impassive face."


Cheung blames the school's exhausting study schedule for dampening her children's enthusiasm and curiosity about the world around them.


"When we home-schooled them during our four-year trip, it was very flexible. All homework was during class time, which we set at three hours a day.


They had free time after classes. After living like that for four or five years, they found local school life strange.


"Molly had to spend several hours every day completing her homework, and this caused her a severe lack of sleep. The homework, which required copying and model answers, was very monotonous. They were so tired after school that I had to cut down on visits to grandparents and other activities," Cheung recalls.


Although deeply disenchanted with the local education system, Cheung says she and her husband struggled with the decision to resume home-schooling.


"After four years of home-schooling them at sea, I was eager to hand back the responsibility of teaching them to the school. A sentence uttered by a teacher is more powerful than thousands of words from a mother.


Deadlines also work better in a school setting, as teachers are more authoritative and they get a different kind of respect from children," she says.


"Moreover, I was chairwoman of the 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 at Wo Che Lutheran School in Sha Tin which Nancy was attending. She was only several months away from graduating when she left. The school showed genuine care about students' learning needs and I felt I was deserting it."


But this was outweighed by the Highfields' concerns about the effect that the straitjacket-learning system in government schools was having on their children, especially Nancy.


Their elder daughter, Molly, had adapted better. She got on well with her classmates in primary school and did well enough to secure a place in Pui Ying College, a sought-after secondary school in Sha Tin.


But Nancy, who loves art and wants to become an artist, didn't enjoy her time back at school at all.


"All the kids would only talk about their favourite anime characters and other silly things," she says.


"I could not find a way to communicate with them without saying something that made them think I was weird. The classes were so boring that you almost fall asleep."


Cheung says their younger daughter enjoyed life on the boat when both parents were around all the time.


"She doesn't like it when I am not at home. The pressure of school made it worse," says Cheung. "She has very strong views on things and her forgetfulness sometimes got her into trouble at school. She found most of her classmates immature, couldn't make many friends and would take a novel to school and read alone in a corner most of the time."


Cheung criticises officials for creating an education system that emphasises homework and academic learning at the expense of students' overall development. It even encroaches on precious family time, which mostly revolves around discussions about revisions and exams.


Instead of helping children to be self-learners who can find out answers by themselves, she says teachers here expect conformity from students who are simply fed chunks of facts.


History textbooks in Hong Kong are mostly filled with dry facts compared with the well-written course material for the US-devised Calvert school curriculum, which she chose for homeschooling at sea. 


The components about Greek mythology and art history are written in such a lively way that I enjoy reading them too," Cheung says. "While local students have to copy their composition with all the teachers' corrections, Calvert gives students a free rein with writing exercises. Parents highlight the mistakes, so their work isn't filled with big crosses."


It took nerve, resolve and hard work for the Highfields to push ahead with home-schooling in Hong Kong, not least because parents are required by law to send their children to school.


"A proposal for home-schooling is scary in Hong Kong, where it's illegal to keep children away from school.


We wrote to the Education Bureau setting out our plan and spelling out our justifications for doing so," Cheung says.


As might be expected, the Highfields' scheme met with a cool reception. The Education Bureau replied saying that students were required by law to attend a recognised school, Cheung recalls, and officials made inquiries at their daughters' school and asked the principal to have a word with them.


But the couple persisted in their quest. They met Education Bureau officials in their Kowloon Tong headquarters and presented detailed plans.


Their thorough groundwork evidently won over the officials: "In the end, they acknowledged that some children benefited from alternative education although they stressed that the policy is for youngsters to be educated in schools. They eventually approved [our application] and they will conduct a home visit to see our progress later."


Cheung reckons her biggest challenge is working out how to instil self-discipline in her daughters and how to make learning interesting for them.


"Home-schooling is a big learning process for me. I have been reading books on how to teach critical thinking,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child psychology. We are still working on the best methods to teach them."


Highfield takes an active role in the girls' education: besides drawing up the lesson schedule, he is responsible for teaching history and geography.


"Most kids hate history. They have to memorise a lot of meaningless facts.


I am taking them this year through the history of the human race from its beginning up to the civilisations and peoples in the world today. When doing this, we also cover the geography of mankind's spread and where they ended up and why. They are learning about the principles of palaeoanthropology and DNA studies which will give them a good foundation for more detailed study later.


"Once they understand the general picture of the whole of human history, we will go into more detail in chosen areas that interest them."


Chinese language is his wife's sole purview, but he also supports her in maths, science and English lessons.


"[The girls] usually won't mess around. If they get bored, we do something different," Highfield says.


"Most of the time, Cam is the disciplinarian and I am the cajoler to get them to toe the line. I usually inject humour, which helps if things are not going well."


Cheung also goes out of her way to develop interesting educational material for her daughters. Sam Hui Koon-kit's Canto-pop classics, for instance, can offer insight into Hong Kong's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I try to use current affairs and things relating to daily life when teaching Chinese. They love the political satire in Civic Party legislator Tanya Chan Suk-chong 's recent stand-up show," she says.


The girls may return to conventional classes when they advance to higher levels, but, for now, their parents haven't set a timeline for the home-schooling.


"It all depends on how they are doing," Cheung says.


To make up for the loss of their seafaring lifestyle when they returned to Hong Kong, she enrolled her daughters in dinghy sailing classes, and Molly has taken to the sport with gusto.


"Sailing practice continues under the sun or rain. By exposing them to the elements and getting them to use skills and speed to beat others, the sport can train their perseveranc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she says.


"My husband tried teaching them sailing while we were in Vanuatu, but they didn't pick it up until they came back to Hong Kong. Molly really loves boat racing and wants to be a professional sailor after she grows up."


With Highfield and Cheung closely involved in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learning is a collaborative activity that often involves everyone in the family.


"We devote six hours every day to learning. There's no homework. We do outing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ogether. We play badminton and go swimming. I sometimes do crafts, cooking and knitting with them for home-economics lessons. Learning is far more efficient when the subject matter is interesting and they are not in a big class with pupils of varying ability," says Cheung.



"Molly has just finished writing her second novel and is working with her dad on a book on poems.
When they finish, Nancy will provide the illustrations and I will do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Monday, July 16, 2012

長者生活津貼2200元須審查 資產總值不超過 186000元 自住物業不計作資產


新長者津貼2200元須審查 逾40萬長者受惠 年增60億開支
明報
7/17/2012


【明報專訊】特首梁振英昨日宣布一系列長者福利措施,其中在競選政綱中提出的「特惠生果金」,會易名為「長者生活津貼」推出。合資格長者每月可獲發2200元津貼,金額是現有高齡津貼(俗稱生果金)約兩倍,當局預料計劃有40多萬名長者受惠,涉及每年額外60億元公帑開支。現時65至69歲長者只要通過現有的「生果金」入息及資產審查,便可取得2200元。現時70歲或以上長者仍可毋須審核領取1090元生果金,但如要獲「升級」改領長者生活津貼,便要通過審查。


醫療券每年增至1000元
另外,政府亦計劃明年1月1日起,把長者醫療券由每年500元增至1000元,預計70萬名長者受惠,政府每年額外開支為3.5億元。另政府建議獎券基金撥款5億元,成立「社會企業發展基金」,專門向社企貸款,協助社企發展。


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昨解釋,新長者生活津貼計劃運作,預料在明年1月起可接受65歲或以上長者申請,只要通過現時生果金的入息及資產申報,如單身長者每月入息不超過6660元,資產總值不超過 186,000元,便可領到2200元的長者津貼。




張建宗表示,入息只計算工資、退休金及收租獲得的收入,但子女親友給予的生活費用則不會計算,而長者自住的物業亦不計作資產。


http://easss.com/pharmacy


倘10月開始撥款 1月申請仍可追溯
特首梁振英昨日在立法會指出,新津貼生效日期定於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批准撥款當天,並爭取在10月上旬召開特別財務委員會審批。張建宗指出,如開始撥款日期為10月,即使長者在明年1月申請,仍可追溯10至12月的津貼,至在1月時一次過取到8800元津貼。


張又指出,當局已是「急民之所急」推出政策,但預計申領人數眾多,社署需要增聘人手及調校電腦系統,籌備需時,故明年初才接受申請。
根據統計處資料,去年中本港65歲以上的長者共94萬人,其中70歲或以上佔68萬人。社署資料顯示,截至今年6月,領取生果金的65歲或以上長者達52.3萬人,當中包括7萬名須通過入息及資產審查的65至69歲申請者,以及44.5萬名毋須資產入息審核而獲發生果金的70歲或以上長者。


議員:津貼「加閘」 違敬老原意
工黨李卓人及民主黨黃成智均批評政府,對70歲或以上長者「加閘」設審查,做法苛刻「算到盡」,「查家宅」有違敬老原意,應劃一向所有長者派發每月2200元津貼,不應設審查分級。長者權益協會總幹事李立航亦擔心,向70歲或以上長者增設審查,浪費行政時間,令長者無法即時受惠。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周永新則認為,由於生果金改以「長者生活津貼」推出,為向有需要長者提供額外津貼,故設審查可理解,長遠應進一步把生果金、生活津貼及綜援整合為一個長者津貼系統。社協主任何喜華亦指出,新措拖只應作過渡措施,長遠來說長者生活津貼應要與全民退休保障一同討論。

雙學制效應下 憂新學制亂 尖子鋪路跳船報讀海外大學


憂新學制亂 尖子鋪路跳船
經濟日報 
7/17/2012


【經濟日報專訊】首屆中學文憑試(DSE)本周五放榜,僅兩成考生可升讀本地資助學位課程;雙學制效應下,名校尖子亦憂心新學制前景混亂,作多手準備報讀海外大學,有文武雙全男生已獲哈佛大學無條件取錄。


升學機構指,今年整體海外升學申請較去年增逾兩成,預計放榜後再升一成。準英、美名校大學生教路,報讀海外大學時,個人簡歷宜將成就與擬報讀學科連繫,切忌自我吹噓。


http://digcan.com


本年共7.3萬名學生應考DSE,爭奪1.5萬個資助學位,競爭激烈,在雙學制下,DSE考生與上月放榜的高考生一同競爭自資學位及副學位,不少學生憂心升學前景混亂,都會預先報讀海外課程作為第二出路。


兩年前報考多個國際試




有名校尖子早已鋪定多條出路,於就讀中四及中五時,報考GCE(英國高考)或SAT(美國大學)入學試,期望入讀海外著名學府,為自己增加出路選擇。


拔萃男書院(男拔)應屆文憑試考生吳穎駒,去年於SAT考得2,330分,獲美國康奈爾大學、芝加哥大學,及一間常春藤大學無條件取錄,最後選擇了芝加哥大學,無論周五放榜成績如何,均可赴美升學。


吳表示,幾乎全班逾30名同學皆於過去兩年報考其他國際公開試,據了解,已有數名同班同學分別獲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及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取錄。


寫簡歷宜經歷連繫課程
他指出,報讀海外院校時,撰寫個人簡歷技巧是獲得無條件取錄的關鍵:「不能只講課外活動表現或成績優異,除表達自己對學科的熱誠,亦要以故事形式,凸顯傑出之處,與擬報讀課程連繫,切忌自我吹噓!」


獲倫敦國王學院有條件取錄、將攻讀英語的協恩中學中六生黃思琦表示,撰寫個人簡歷要突出自己長處,更重要是表達自己對學科的熱誠,帶出自己與人合作及溝通能力,亦能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另一名男拔應屆文憑試考生林兆暉,去年SAT考獲2,000分,加上網球表現卓越,中一起已代表香港出戰國際賽,毋須進行面試,已獲美國哈佛大學取錄,下月底赴美開學。他表示如學生有體育及音樂才華能貢獻學校,可增加錄取機會。


放榜後申請料升1成
環凱國際顧問公司項目總監張家禧表示,直至本年7月初,查詢升學數字較去年同期升逾兩成,實際報名人數亦增加了15%至20%,當中赴澳洲及加拿大升學各佔3成,赴英國及美國各佔一成半,餘下一成往新加坡等其他國家。整體申請中,6成為高考生,4成為DSE考生,他預計,考生本周五放榜後申請人數將再升一成。


主要提供英國升學服務的英聯教育顧問中心,申請留學人數較去年上升逾兩成,當中主要報讀商科、工程及法律;機構教育策劃經理梅詠儀預計,高考生大學聯招及文憑試放榜之後,申請人數將會再上升。



拔萃男書院應屆文憑試考生林兆暉、張曉風和吳穎駒,等待文憑試放榜的同時,正準備衝出香港到海外升學。


海外升學知多些
撰寫個人簡歷錦囊

Friday, July 13, 2012

10元「膠蟹」有價 香港膠鈔塑料鈔回收貴3成


10元「膠蟹」有價 回收貴3成
經濟日報 
7/14/2012


錢幣買賣商陳榮輝向記者展示港幣10元連張,他表示,「膠蟹」炒得起全靠內地需求。


10元「膠蟹」受內地客追捧,不但連張回收價炒高2、3成,全新單張只要號碼靚,亦可炒至幾十元。


10元「膠蟹」回收價




【經濟日報專訊】內地近期興起以10元「膠蟹」製成套裝送禮,本港紙幣收藏公司出高2至3成價錢,回收全新、無摺痕的連張膠蟹,極靚號碼的膠鈔每張更炒至2,888元。


由於全新膠蟹可在銀行兌換,有市民密密換,每周「無本生利」賺數百元;但有錢幣專家提醒,若內地需求有變,回收價隨時急跌。


位於旺角的好旺角購物中心,是錢幣郵票的買賣集中地,自去年起,場內商舖的報價表上,多了一項香港膠鈔,他們專收全新、沒有摺痕,以及10張或以上順號碼的港幣10元膠鈔,每張回收價高達12至13元,較原本面值高出2至3成。


京滬禮品店 包裝後售數百元
此外,單張10元膠鈔只要號碼靚,亦有價有市。例如鈔票數字是倒影、重複或4條等,每張的回收價可達28至38元;場內所見,一張鈔票號碼為「888888」的10元膠鈔,被標價達2,888元,約是原價的288倍。


http://easss.com/travel/zuji/hk


經營錢幣買賣生意35年的蔡芳祥透露,膠蟹升值,全因內地的大量需求:「內地禮品公司將10元膠鈔,連同其他鈔票,製作成送禮冊子,大受商業機構及官場歡迎!」


他指出,港商以12元回收膠鈔,再以每張約人民幣11元(折合約港幣13.4元)售予北京及上海等禮品公司,後者經不同組合包裝後,會以人民幣數百元出售,利潤十分可觀。


記者在淘寶網上,找到售價人民幣156元的「全新香港塑料鈔10元曾俊華簽名10張標準連號帶大吉大利珍藏冊」,內有十張連號的10元港幣膠鈔,冊子上寫上吉祥如意、大吉大利等好意頭的字句。


為何內地人鍾情膠鈔?蔡芳祥解釋,中國至今僅曾推出過兩款紀念性質的人民幣100元膠質鈔票,故內地人對膠鈔趨之若鶩。而另一錢幣買賣商陳榮輝笑說,有朋友上月前往內蒙旅行,當地人寧願蝕10元收10元膠蟹、也不要20元港紙,足見受歡迎程度。


需求隨時跌 高價回收或炒燶
事實上,膠蟹熱潮早已悄悄興起,本港Yahoo拍賣及淘寶網有市民高價放售膠蟹,其中淘寶網上,一張普通膠蟹亦可叫價人民幣13元(約港幣16元),利潤高達6成;由於市民現時可在銀行兌換全新膠蟹,蔡芳祥透露,有熟客每周前往銀行兌換1至2次,倒賣約200張,無本生利淨賺400元。


不過,陳榮輝提醒,膠蟹是現時本港的流通貨幣,炒得起全靠內地需求,倘若需求有變,又或已收夠數量,回收價隨時急跌。「好像早前曾炒至每張30元的渣打銀行鯉魚圖案10元紙幣,因內地停收,現時回收價僅18元!」但他亦笑言,膠蟹可在市面使用,即使炒燶亦只會是高價回收的商家。

內地網站瘋傳 「港製迷姦水」伽瑪丁內酯 GBL


內地網站瘋傳 「港製迷姦水」
經濟日報 
7/14/2012


【經濟日報專訊】用作製造「迷姦水」的主要原料伽瑪丁內酯(GBL),一直無管制,本港一年有逾22噸付運;同時,標榜「香港製造」的迷姦水,在內地網站瘋傳銷售,更聲稱無迹可尋不犯法。


港府終修例將GBL納入危險藥品條例監管,今日起生效。藥劑師警告,過量攝入GBL可致死


「GBL用於安眠減肥藥」


伽瑪丁內酯(GBL)是製造俗稱「迷姦水」羥丁酸(GHB)的主要原料,由於無色無味,服用後可令人欣快和造成短暫昏迷,因而被當作迷姦工具。


丁內酯製迷姦水主要原料
本港早於十年前把GHB列為受管制的危險藥物,但GBL則一直未受管制,反觀澳洲、英國和美國等,已受管制。


資料顯示,2006年1月至11年7月期間,約90批GBL或類同名稱的化學品付運,而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期間,亦有17批涉22.3噸GBL付運。


http://easss.com/cell


本報發現內地大量網站聲稱有售GBH香港迷姦水,有60毫升裝,樽身標示「迷奸」,售700元人民幣,稱一次用3毫升可催情,用10毫升則可迷暈。有網站售10毫升裝,每樽索價350元人民幣。


據網頁指產品採用香港GBH原液,是著名迷姦水,無色透明味微鹹,溶於啤酒飲料不察覺。


網頁又指,迷姦水只需10多分鐘見效,藥效3至4小時,由於在體內代謝極快,逾6小時便查不出任何證據,而當時人醒後又無記憶,稱該藥被喻為「姦人於無形」,「強jian不犯法」。


保安局指前年4月本港已檢獲小量GBL連同其他危險藥物。事實上,去年一名澳洲來港發展的模特兒涉嫌由本港偷運迷姦水原材料GBL到澳洲,總值約400萬美元(約3,120萬港元)。


保安局局長黎棟國早前指伽瑪丁內酯可製作「迷姦水」,過量會嘔吐、顫抖、判斷力受損等不良後果,甚至可製作「迷姦水」,須立例管制。


墨西哥鼠尾草新納管制


由於伽瑪丁內酯亦可用來製造飲食補充品,如健身奶粉、調味劑等,故含量不足0.1%的產品可獲豁免。


對於內地湧現聲稱香港製造的迷姦水,立會保安事務委員會主席涂謹申不認為本港立法太遲,政府近年對新興毒品已積極處理手法,以往要警方、醫生或社工有呈報個案才修例,但現時只要海外已開始流行的毒品,本港未出現都已修列防患未然。


另在外國已冒起的毒品「墨西哥鼠尾草」,屬草本植物;以及其活性成分「丹酚-A」,若非法販運及製造危險藥物,最高可被判罰款500萬元及終身監禁。

胡椒噴霧之父:香港警察咪亂嚟!

胡椒噴霧之父:香港警察咪亂嚟!
2012年07月12日
新聞耳目 Next Mag


警方今次出動的大支裝胡椒噴霧容量是十六安士,射程長達五米。 


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七一前夕訪港,港人趁機要求平反六四。警方奴性大發,布下兩米高水馬陣高度戒備。


當日立法會議員長毛梁國雄手無寸鐵上前示威,迅即被對準成為重點「噴椒」目標,一輪瘋狂式噴射後,長毛的眼耳口鼻被黃色胡椒泡漿着。


隔了幾個身位的本刊攝記,在一分鐘內連中兩元,事隔一天後,被雨淋頭仍感刺痛。


而站在附近幾個只喊口號的中學生,照樣中椒。
本刊就此訪問胡椒噴霧之父洛文( Kamran Loghman),他不禁力斥香港警察:「咁噴唔正路!」

去年美國警方濫用胡椒噴霧,洛文感震驚,自覺有公民責任要說出發明噴霧的原意


當日警方掏出像滅火筒般的大支裝胡椒噴霧,一輪狂噴,本刊女記者立即轉身仍走避不及,背部感到一輪火炙般的刺痛。旁邊的攝記經歷第一輪噴射後,正要低頭抹鏡頭之際,又被第二輪狂噴:「嗰刻我對眼好痛,成分鐘都睜唔開,以為自己盲咗!」同場的長毛,是警方的頭號目標,雖然事後洗澡兩小時,事隔六日耳朵仍感灼痛,而且視力模糊。


http://easss.com/magazines


對於長毛中椒後多日,雙眼仍感不適,洛文道:「胡椒噴霧設計上不會引致死亡或者令眼睛受傷,除非亂用,例如對着眼睛近距離噴射。」


而中大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教授譚智勇補充:「二千年芬蘭曾經做過研究,搵咗十個警察在 1.5米以外噴,當時發現被噴後七日內,角膜的感覺會弱咗,好易整傷咗都唔知。至於再近啲噴會唔會有更大傷害,暫時未有研究。」


發明胡椒噴霧的洛文,現為美國聯邦法院化學專家,並在美國海軍學院任教學領導。八十年代,洛文發明胡椒噴霧後,曾幫美國警方編撰訓練手冊,要警察熟讀才可用。十年間,只有約四千人獲他批准使用胡椒噴霧。


記者將七一前夕發生的示威照片電郵給洛文看,當他得知學民思潮的中學生也被噴,他不禁發聲:「如果示威只是普通的抗議投訴時,不應使用胡椒噴霧!」又補充:「如果無受身體襲擊都噴,這樣用得不合理( not justified)!」


根據香港警方的內部指引,在施用胡椒噴霧時「人員應留意風向避免誤中自己或無辜者」、並要在兩呎外噴射,發射前要發出口頭警告亦應詢問是否患病及受藥物影響等多項程序。但根據記者觀察,警方當日明顯無做足程序。


年近六十的洛文,對有記者被噴,最感不滿:「我覺得用胡椒噴霧來對付記者或媒體,是不適當的( inappropriate and improper),因為記者根本沒有襲擊警察!」說罷感嘆:「每次見到有無辜的人被噴,我都會唔開心。」


由噴狗變噴人

去年底,美國有人發起「佔領華爾街」行動,警方出動胡椒噴霧,連八十四歲老婦亦中椒


時間回到八二年,洛文在美國天主教大學修讀宗教,閒時鑽研日本武士道。畢業後他留在學校教東方哲學,一次旅遊,他在巴黎的銀行提款,被一個濫藥的男人突襲,刀刺了數下。他不願回想法國警方最後如何制服那個一時 high了的男人,但他拾回小命後,卻反替天下暴徒設想起來。


「胡椒噴霧發明前,法律上可行使的武力得好少,例如高速公路的巡邏警察遇到一個受藥物或酒精所影響的人,警察想把那人拉出車而遇到攻擊時,只有很少選擇,一係用警棍、一係用致命武器(即是槍)。」


他未讀過化學,卻想到發明非致命武器對付暴徒,八八年更成立公司研究胡椒噴霧、催淚彈。記者頭,洛文卻反諷:「蘋果的喬布斯都無讀過電腦程式編寫啦,我邊做邊學!」


「胡椒噴霧本來係用來對付狗隻襲擊的武器,但是配方同噴射方式不適合用來對付人。」早在六十年代,已有獸醫發現可利用辣椒素來應付動物襲擊,八十年代,美國郵政局讓每個郵差隨身帶備一支犬用胡椒噴霧,以防送信途中殺出惡犬。


他把對付狗的噴霧配方改良,找來二十多種辣椒種籽,甚至混合了三百種不同的辣椒植物( capsicum),提煉辣椒素( capsaicin):「犬用的辣椒素質素差,個罐的壓力又唔夠,一噴就被風吹散!


他將研究交給美國聯邦調查局( FBI)學院, FBI用幾年時間分析及實地測試,八九年將軍用胡椒噴霧合法化。哲學老師成為美國軍方的科學家,自此還研發催淚氣等。前年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更寫信讚許他的貢獻。


胡椒不能滅聲
但去年十一月,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一批學生在校內靜坐、聲援「佔領華爾街」行動,其間警方竟向靜坐學生近距離噴胡椒噴霧,美國傳媒即向洛文興問罪之師,指他發明了一隻怪獸。「我當時好震驚,在美國胡椒噴霧竟被濫用來對付一些無辜的學生,我好傷心。但我無後悔,因為未有胡椒噴霧時,警察只用致命武力,它總算是救了幾千條人命!」


看到學生靜坐,他腦海中卻出現子女的背影:「當時在我腦海中第一時間出現的,唔係學生或者警察,而是見到我的子女坐着表達異見,但他們被亂噴或者被化學物品所傷害。」去年埃及茉莉花革命,政府用胡椒噴霧及催淚彈迫令市民回家,洛文嘆謂:「催淚彈而家都好流行,對我來說,無論警察團隊或者其他人,根本是無力處理問題根源才要用這些方法叫人收聲化學武器唔係用來解決這些問題,更非用來叫人收聲的!」


撰文:鄔詠恩

Thursday, July 12, 2012

中學教科書價格昂貴 中一全套逾4千元

教科書昂貴 中一全套逾4千元
經濟日報
7/13/2012


中學教科書價格高昂,有家長會建議學校邀請家長一同選書,並促政府盡快推出電子教科書,減輕家長負擔。



部分學校中一書目價格


【經濟日報專訊】教科書價格高昂仍然困擾家長,有學校的中一級全套教科書已突破4,000元,亦有學校的書價較去年升逾1成。「課本膨脹」的問題亦持續,有中學的中一級英文科多達9本書,包括字典,即單是一科英文科,書本已要逾千元。


有書局負責人表示,書目、教材五花八門,書局要新舊版齊備;家長會則建議政府盡快出電子書,而學校亦應邀家長一同選書,釋除疑慮。


http://easss.com/books/textbooks


部分中學 書價升逾1成
升中派位塵埃落定,不少家長昨日陪同子女到學校註冊後,隨即帶同書單購買新書;本報記者搜集8間中學書單作比較,其中聖公會曾肇添中學,全套中一課本價格達4,018元,較去年上升6.5%;而明愛聖若瑟中學全套書價格的升幅則最高,今年達3,412.5元,較去年上升12.6%。


通識教育科方面,學校雖然選用與去年同一出版社課本,但使用不同單元,書價較去年升50%。


除了格價昂貴,個別科目仍出現「課本膨脹」情況,其中明愛聖若瑟中學英文科教科書、作業、聆聽練習、閱讀理解、課外閱讀連字典,合共多達9本書,若全部買齊已需1,162元。


歷史科亦不例外,天主教普照中學在歷史科亦要購買6本書,共3個課題,包括歷史研習簡介、香港傳統農村生活及古希臘、羅馬時代的生活;伊利沙伯中學生活與社會科(Life and Society),亦要購買8本書;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的中文科及普通話科各須購一本字典。


促推電子書 家長會同選書
課本之五花八門,連書局負責人亦有意見,漢榮書局董事總經理石漢基指近年不少科目均出現一個科目,數本教科書,而且教科書有新舊版,各學校使用版本各有不同,書局選擇購書亦有困難:「有人用新有人用舊,再加上上學期3冊、下學期3冊、作業、補充練習;以數學科為例,有機會出現過百本不同數學書。」


育有3名子女的東區家長教師會聯會主席趙明批評,過去十多年以來,教科書貴一直困擾家長,「長女開始讀書已希望書價減,如今長女投入社會工作,幼女升讀中一,全套書價要3,033元,書價節節上升,未見回落!」


趙倡政府推行電子教科書,或推行一些更可能方式令書價回落,同時,學校若要家長信服買書物有所值,不妨透過家長會一同選書、解說利弊。



Tuesday, July 10, 2012

微軟視窗8定10月發售

微軟視窗8定10月發售
星島日報 
7/11/2012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微軟公司周一宣布,視窗8操作系統(Windows 8)將在十月發售,以更新各種不同裝置的平台,應用在電腦、平版電腦及智能手機上。


  為了在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盛行的年代維持影響力,全球最大軟件生產商微軟近日在加拿大多倫多召開年度「全球合作夥伴大會」期間,宣布推出新版操作系統。


http://digcan.com/computer/ipad/video




  支援109種語言
  「這將會是公司歷史上很重要的一年。」微軟行政總裁巴爾默(Steve Ballmer)說。


  微軟一向是每隔三年就推出新版作業系統,但十月將推出的視窗8是歷年最廣受期待的改革。


  微軟主管人員說,視窗8將在八月第一周發布RTM版,給電腦製造商採用,然後在十月發布正式版本,屆時視窗8一百零九種語言版本,將在全球二百三十一個市場發售。


  視窗8作業系統也將運用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上,包括微軟自家今年將推出的平板電腦Surface。同時,視窗8能讓用家使用微軟自家的雲端服務「SkyDrive」,上傳檔案到網絡伺服器。

Monday, July 9, 2012

食人魚 Piranha 水虎魚 食人鯧 廣西咬人 當觀賞魚引入 為禍華南河流

食人魚廣西咬人 當觀賞魚引入 為禍華南河流
明報
7/09/2012


【明報專訊】廣西柳州兩名男子日前先後遭食人魚咬傷,其中一人的手掌被咬至血肉模糊,幾乎被咬掉一塊肉。據內地漁政部門透露,不法分子早年將食人魚當成熱帶觀賞魚偷運入內地,之後因缺乏法例規管,加上食人魚繁殖速度快,以致現在內地多處江河都發現食人魚的蹤迹。


《南國早報》報道,張先生前日下午在柳江河邊幫小狗洗澡,突然被3條很兇猛的魚襲擊,其中一條更咬住他的手掌不放。忍痛將魚用力摔上岸後,張先生發現自己的手掌幾乎被咬掉一塊肉,血流如注。他之後把這條魚帶回家研究,發現牠跟產自南美洲的食人魚一模一樣。後來,張先生的吳姓友人因為好奇,玩弄這條魚,誰知牠突然一口咬傷吳先生的拇指,頓時鮮血直流。


http://digcan.com/pet




河邊幫狗洗澡被咬
報道指出,連傷兩人的惡魚是產自南美州的食肉淡水魚(Piranha),俗稱水虎魚、食人鯧,通常有15至25厘米長,最長可以去到40厘米,主要出沒在亞馬遜河、圭亞那河、巴拉圭河等河流。食人魚牙齒尖利,能夠輕易咬斷鋼造的魚鈎或人的手指。之前美國就有女嬰被咬斷手指,又有漁民被咬斷生殖器。食人魚喜歡群起攻擊獵物,魚群可以在10分鐘內吃掉一頭活牛。


適應力高繁殖快
據內地漁政部門透露,食人魚最早被當作熱帶觀賞魚偷運入內地。因為南方許多地方的氣候和亞馬遜河流域的氣候相似,而且食人魚適應環境能力高、繁殖速度快,再加上缺少能以食人魚為食物的其他魚類,所以內地很多江河現在都有食人魚出沒。牠們在某一流域達到一定的規模時,就會大量襲擊河中其他魚類,給當地生態平衡帶來嚴重的危機。由於內地目前還沒有針對出售食人魚的法例,對買賣觀賞魚類也沒有明確管理規定,導致內地不時出現食人魚襲擊人的新聞。

Tuesday, July 3, 2012

Fifty Shades Trilogy Book One Two Three

Fifty Shades of Grey: Book One of the Fifty Shades Trilogy [Paperback]
E L James (Author)  4/3/2012
http://amzn.to/MQA1T6


Fifty Shades Darker (Fifty Shades, Book 2) [Paperback]
E. L. James (Author) 4/17/2012
http://amzn.to/MRMBTD


Fifty Shades Freed: Book Three of the Fifty Shades Trilogy [Paperback]
E L James (Author) 4/17/2012
http://amzn.to/LMg4zx


Fifty Shades Trilogy


When literature student Anastasia Steele goes to interview young entrepreneur Christian Grey, she encounters a man who is beautiful, brilliant, and intimidating. The unworldly, innocent Ana is startled to realize she wants this man and, despite his enigmatic reserve, finds she is desperate to get close to him. Unable to resist Ana’s quiet beauty, wit, and independent spirit, Grey admits he wants her, too—but on his own terms.

Shocked yet thrilled by Grey’s singular erotic tastes, Ana hesitates. For all the trappings of success—his multinational businesses, his vast wealth, his loving family—Grey is a man tormented by demons and consumed by the need to control. When the couple embarks on a daring, passionately physical affair, Ana discovers Christian Grey’s secrets and explores her own dark desires.


Erotic, amusing, and deeply moving, the Fifty Shades Trilogy is a tale that will obsess you, possess you, and stay with you forever.


This book is intended for mature audiences.


Review
A GoodReads Choice Awards Finalist for Best Romance


"In a class by itself."  
—Entertainment Weekly


About the Author
E L James is a former TV executive, wife and mother of two based in West London. Since early childhood she dreamed of writing stories that readers would fall in love with, but put those dreams on hold to focus on her family and her career. She finally plucked up the courage to put pen to paper with her first novel, Fifty Shades of Grey.

Monday, July 2, 2012

在家教狀元

在家教狀元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42 期
作者:李盈穎 
2005-12-12
 
  在台灣,今年有616個小孩,被父母從學校裡拔出來,帶回家自行教育。


孟母好不容易三遷到學校附近,讓孟子在耳濡目染下讀書,最後成為中國偉大的哲學家。在台灣,今年有六百一十六個小孩,被父母從學校裡拔出來,帶回家自行教育……


清晨三點的冬夜,台北市文山區的木新路上漆黑一片,多數人仍在睡夢中。有一戶人家的房間燈卻亮了,這是徐家兄弟的房間。兩人簡單漱洗,穿上外套,開始了一天的課程。 


http://www.facebook.com/homeschool1


徐淑航、徐淑鴻兩兄弟分別從國小四、五年級開始在家自學,現在已是國二、國三的學生。他們過著舊時代古人黎明即起的生活,家中沒有電視,每天晚上八點就寢,在凌晨三點起床,趁著早上記憶力好,複習功課到六點。七點半開始上「品德課」,一家人談論「怎樣的人格是良善的」、「一個人的學習態度該如何」、「學生該有的身分地位」。他們的老師是父親徐志田。 


台北內湖康寧國小附近社區內,這裡是花旗銀行資訊部副總裁吳建興的家。家裡七坪的大書房裡,是他一雙兒女的教室。他們通常會坐在各自書桌和電腦前,根據「媽媽老師」謝君苓排的一週進度表,以美式方式,自己管理學習時間。他們是最忙碌的自學小學生,與兩個國小、數個才藝班、共學團體、六個家庭、無限的網路世界互動,並且走遍南北台灣、每年飛往世界各地旅行一次,最遠曾到法國。 


台中SOGO百貨後面的中美街上,傳來《易經》乾卦的背誦聲:「飛龍在天,上治也。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李亮儒在五分鐘背完《易經》乾卦一千零五十五個字。他是書法家之子,從三歲半起,隨著父親李傳樑讀經,現在每天讀經四小時。雖然才十二歲,但他已能熟背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易經、老子等中國古籍,現在正在研習五經。讀經的李亮儒,問父親問題和一般小孩不太一樣,有一次他問道:「若爸爸你在華容道,會不會放走曹操?」 


清晨三點起床念書的徐家兄弟、花旗銀行副總裁之子吳家姊弟、每天抄論語的李亮儒,他們都是放棄接受「九年國民義務教育」,選擇在家自學的孩子。 教育新制:八年前,台灣開始實行,目前全台超過六百名在家自學者 
自從民國五十七年台灣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後,到學校受教不但是權利,也是義務。因此,很長一段時間,雖然有父母想在家自己教小孩,卻是不合法。於是,李曼麗等家長極力奔走,陳情書上寫著:「目前社會風氣敗壞,連帶校園風氣也是敗壞,已經嚴重影響到學齡兒童求學的環境。譬如,在小學裡充斥著電動玩具、金錢交易、暴力、勒索、結黨、炫耀、色情漫畫。?我們極關心兒女成長是否健康正常,所以我們辭去工作,在家親自教養我們自己的兒女。」她們的陳情,換來台北市教育局在民國八十六年開放試辦在家自學。


民國八十八年,「國民教育法」鬆綁,允許在家自學。至今,估計全台有超過六百個在家自學的孩子。雖然這占所有學齡學生比率還不到一%,但每年申請在家自學的案件,成長率卻很可觀。根據非官方的「慕真在家教育協會」統計,在家自學從去年的四百三十六件,到今年達六百一十六件,成長率達四一%。 


台灣開放「在家自學」的時間,比美國晚了二十五年。現在,歐美先進國家,在家自學的數量逐年成長。以美國為例,在家自學人數,不但每年以一一%的速度成長,人數更已超過一百一十萬人。從歐洲、美洲、澳洲,到亞洲,這種主張的家長越來越多,形成一股趨勢。學校到處都是,為什麼這群父母要倒回一百年前,「離群索居」,自己教孩子?一群住在新竹的在家自學家長甚至自嘲:「我們是『摩登原始人』。」


在一家資訊公司兼差的上班族徐志田,因為兒子徐淑航在校打架,而萌生自己教孩子的念頭。有一次,仍在小學讀書的兒子與人打到流鼻血回家,徐志田聽說,同學們一言不合,美工刀就飛過來,這讓他震驚於學校世界的險惡。如果孩子還沒有辦法分辨,難道不該先被保護嗎?雖然有人認為,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對世界毫無抵抗力,但徐志田說,不一定非得要藉由「染病」得到抗體。他要隔絕污染源,於是,為兩個兒子申請在家自學。 自學檔案Ⅰ:徐家兄弟 為了隔絕學校污染,徐爸爸犧牲事業,在家教孩子


他為孩子設計課表,家裡的餐廳也有模有樣的掛起一塊黑板,起初連學校的課桌椅都被搬回家。這個家沒有電視,他要求兩個兒子每天黎明即起,每天下午五點二十分打桌球,晚上七點二十分遛狗、冰敷眼睛。打桌球可使眼睛快速調焦,冰敷眼睛也是為視力著想。每週有兩次的家事課,父子三人清籐椅、擦玻璃、粉刷牆壁、擦洗燈具風扇。 


帶著兒子從國小到國中,多年的父兼師職後,徐志田在兒子的身上看到改變,他說,大兒子未自學前,有一次與人爭執,三字經脫口而出。但自學後某天,他自己竟感覺講髒話很難聽,當他聽到自己的朋友又口出穢言,他告訴對方:「若你再講髒話,我就不再與你往來。」杜絕學校的污染源、杜絕電視亂象,讓孩子健康的生活,是徐志田的夢想。為了這夢想,這個男人寧可犧牲自己的事業。 


徐爸爸彷彿是現代孟母。二千三百年前,孟母為了兒子的教育曾經三次搬家。第一次他們住在墓地邊,小小年紀的孟子常看到出殯隊伍,竟學起五子哭墓。孟母大驚,趕緊遷居到繁華市集。沒想到,這裡有一屠戶,孟子就學起殺豬樣。孟母憂心,再度興念搬家。最後,他們搬到了學校旁,每天從私塾傳出的琅琅讀書聲,改變了孟子的氣質,也奠定下日後成為中國偉大思想家的基礎。 


在家自學,彷彿是一所所「現代私塾」。每所私塾,有不同的教育主張。 


自學檔案Ⅱ:花旗副總裁之子 課程內容有文也有武,女兒後來考取資優生 


譬如,花旗銀行資訊部副總裁吳建興與妻子謝君苓〈曾在惠普公司擔任財務〉的「現代私塾」,主張美式多元化教育。 


謝君苓認為自己過去的人生,被規定、被期待,她決定幫助兒女有更多機會選擇人生。 經過她的帶領,孩子建立起主動學習的習慣,能文能武,學習課程從圍棋、英文、鋼琴、笛子、桌球、羽毛球、作文都有。女兒玩電腦網頁可以玩到台北市第一名,踢足球可以奪得台北市室內分齡組第二名。小學四年級的她,英文程度已達高中程度。曾經在母親的籌畫下,粉墨登場,參與英文話劇公演;兒子玩笛子,專注棋盤,左手與右手對弈,自得其樂。 姊弟兩人每天回學校,參加早自習和傍晚的社團時間,有點像是選修學校的課,老師也都會留下學校活動相關的通知單。謝君苓深諳如何結合各方面資源進行自學,她研究市立圖書館資源,發現台北民生分館中文童書藏書最豐、建國南路的總館則有豐富的英文童書。她還向國外的童書俱樂部scholastic訂書,一本在台灣賣得很貴的繪本,只要走海運至少都便宜五成。在母親多元豐富的教育下,吳奕萱後來考取資優生。 


目前國內的六百個在家自學家庭,依其主張不同,主要可分為三大派別,分別是品德派〈以基督教會二十四會所為首〉、讀經派〈以華山書院為首〉、家庭合一派〈中華基督教慕真在家教育協會〉。就全部自學家庭來看,這三大派別占比超過三分之二。例如,吳家就出自慕真的家庭合一派,而徐志田一家屬於品德派,而書法家李傳樑讓兒子讀四書五經,則是讀經派。 


自學檔案Ⅲ:書法家之子 讓孩子從小開始讀經,提升他的閱讀力和思考力 


李傳樑讓兒子李亮儒在三歲半就讀經,一年級下學期時,他替李亮儒申請在家自學。申請在家自學時,學校教員問及:「你們這樣要我們怎麼評分?」從小即被父親教導「作學問的態度和興趣,比考幾分還重要」的李亮儒跳出來說:「你給我打零分也沒有關係。」現在,他只回學校上體育、美勞,並參加月考。 


讀經推廣者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系副教授王財貴說,讀經的孩子若能申請在家自學,就可多爭取時間。孩子的可能性非常大,若能實施內涵豐富的教育,總好過在幼稚園玩耍浪費時間。王財貴認為,學習數學、自然科學要從淺到深,要理解;語文、音樂屬於蘊釀式學習法,可從深往淺學習,在孩子記憶力最強的十三歲前,大量儲存古人的人生智慧,所以還不用懂,宜多背。 李傳樑即是這個理念的實踐者。「到學校去有升學的壓力、考試,就很難自得其樂,自我管理的學習。很多學生都在補習,要上好一點的學校或資優班,對孩子來說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李傳樑不在乎學校的成績是因為,已經有很多讀經的小孩證明,讀經多,思考力也會提升,數學和自然不是不學,只是晚一點再學,現在不會,不代表以後不會。 


他說曾國藩的兩個兒子從小讀經史,次子曾紀鴻長大後特別喜歡數學時,再主動學習,後來著有〈圓率考真圖〉科學論文。 


十二歲的李亮儒曾拿到經典考試十六段的全國第三名,十六段代表當時他一口氣背出六本以上的經典、約八萬八千字。讀經提升李亮儒的閱讀力,高年級時,李亮儒只花十分之一時間閱讀學校功課,回到班上應考,還考了九十幾分。 


或許因為長期讀四書五經,李亮儒沒有同年齡青少年的桀驁不馴氣息,反而有一種勇於認錯的紀律。有一次,他偷偷在不該開電腦的時間上網收信,父親回來後見他打坐時鼻息急促、喘聲連連,即發現他沒有遵守約定,李亮儒被罰三個月不能打開電腦。當天,他在日記上寫著「我認真讀經以彌補中午的過錯」。 


國小二、三年級時,他也會羨慕學校同學可以一直玩,現在則定力十足,學習完全不用父親擔心。「大人越來越輕鬆,因為小孩知道每天要完成哪些事,」李傳樑希望兒子能一直自學,透過經典,累積能量,讓良知良能、本心本性、對自己和人群的愛彰顯出來。 


研究發現:父母的教育程度,和在家自學的孩子表現無關 
和學校的集體教育比起來,在家自學的成效是不是更好?有三十三年自學歷史的美國,對於在家自學的統計數據成果都是持肯定態度。正因為有成功案例,就像故事裡的三個家,國內許多家長對這條道路也走得深信不疑。 「所有資料都顯示,在家自學的學生,成績都在平均以上,如此令人振奮的結果至少已觀察了十五年,」Lines, Patricia M.在她一九九五年的報告如此說。 


在家自學權威學者、美國馬里蘭大學博士羅倫斯〈Lawrence Rudner〉在一九九九年全美五十州調查了兩萬多位自學學生,發現自學學生的平均成績,比一般公立高中和私立高中還要高,自學學生的平均成績落在七五%到八五%之間,而公立學校學生成績約在五○%,私立學校學生成績約在六五%到七五%之間。 


另外,美國在家自學研究協會主席瑞伯藍〈Dr.Brian D.Ray〉,一九九七年發表一份在家自學的成果報告,其樣本來自五千四百個在家自學學生,他指出,自學學生在一到四年級的時候,表現比同儕領先一個學年;到八年級時,自學學生平均能表現十二年級的水準。 


在國內,在家自學的相關統計資料仍付之闕如。今年考上成功高中的莊季達,是目前尋訪得到、年紀最大曾經在家自學的學生,莊季達的母親張存鈴是四一○教改運動的先鋒,兒子曾就讀在永和國小的第二屆教改實驗班,但後來張存鈴卻體悟到:「團體教改不會成功,若不是父母自己來,不會成功的。」於是,莊家夫妻在莊季達國中時自學,現在,他們很滿意莊季達的學習成績。 


至於父母的影響,瑞伯藍和羅倫斯的研究,都出現了很特別的現象,其一,在公立學校,父母的教育程度高低,很明顯地影響其學業表現,但並不影響在家自學學生的學業表現。其二,父母親不論是否有人拿到檢定合格的教師資格,都與自學孩子的成績無關。 


這個結果震撼不少人,為何沒有受過教育專業訓練的父母可以教出出色的孩子?甚至是教育程度不高的父母,也能在家教育孩子呢?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林天祐教授分析,這些自學的家庭,最大的動力來自爸媽的愛心,他們為了孩子好,即使自己不懂,會想盡辦法去學習,用學習的結果去教小孩。 而在學校,老師是屬於大家的,學生有疑問,舉一次手,也許會得到回應,舉第二次手,老師開始擔心教學進度,舉第三次手,全班會開始投注關愛的眼神;在家自學,父母即老師,想何時問都可以。「我不覺得我做得比較好,但我是一對一,老師是一對三十,」在家自學家長周黛蘋說著。


新興主張:量身訂做的教學,啟動孩子的自我學習機制 


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說,學校經驗比較多是「考試」,在家教育的家庭比較有條件講「學習」。人類最可貴的能力是,有著「發展能力的能力」,只要不被阻礙,就像心理學家馬斯洛說的,愛被滿足,自我發展的機制就會啟動、就會展開來。 


馮喬蘭強調,學校有考試,有壓力,有情緒和有壓力時,只會啟動孩子防衛機制,不是學習機制。 


當孩子自我學習的機制被父母的愛啟動,自學的花朵即會慢慢盛開。學校教育資源雖多、也有專業的老師,但卻是「工廠生產線」式教學,自學家庭則是針對孩子而量身訂做的「客製化」教育。


絕大多數現代父母沒辦法像他們一樣在家自學,但卻可以採取「局部客製」。也就是說,共同的智育學科,由學校教育執行,不必如在家自學的家長般拿回這部分的主控權。但是,在課後活動的安排,現代父母儘管忙碌就要展現出教育主張。 


所謂的教育主張意思是:你到底想如何形塑孩子。而非,旁人上英文安親班、學鋼琴、學圍棋、學美術、上論語、學記憶課,你的孩子通通不缺席。 


譬如,你希望孩子進入像哈佛大學,就得在課外大量補充知識性的教材,英文的一對一教學要強化;如果,你認為孩子要活在野地,你可以搬到山上或海邊,讓他們更靠近大自然,並且有計畫的帶孩子參加野營隊、旅行;或者,你認為孩子未來的競爭力在於高尚的品格,那麼,在家庭教育方面,就要隨時做好道德身教。注意他們與傭人、長輩的禮儀互動,家事的分攤都不能免去:或者,中國文化的薰陶,你認為是成就一個孩子未來底蘊的關鍵,那麼類似華山書院的讀經教學,就可做為你主要的參考。


在家教狀元,並不容易。但是,教育方式可以很多元。你不再是一個全然旁觀者,應該對孩子的教育更有主張,擬出配套,拿回教育的部分自主權。如此,鐵匠也能教出大將軍兒子。

110萬名學童 在家自學

110萬名學童 在家自學
商業周刊第 942 期 
作者:陳竫詒 
2005-12-12


美國在家自學風潮已有超過30年歷史,根據最新統計,每50名孩子中,就有1人是採取體制外的教育。


和猩猩交換奶瓶、和獵豹嬉戲……,這是一位名叫Tippi的法國小女孩的童年。她是隨著從事野生動物攝影的爸爸到非洲的孩子,十歲前在非洲草原成長大自然就是她的教室;父母是她的老師;


大象、豹子、獅子、鴕鳥是她的同學。「想猜出大象來自何方,有一個很容易的方法,如果牠來自非洲,牠耳朵形狀就像非洲地圖,如果牠來自亞洲,牠的耳朵就像亞洲地圖。」Tippi和動物交往的豐富經驗,讓她說出一些和同年齡小孩完全不一樣的「童言童語」


http://www.facebook.com/homeschool1


全球趨勢 歐美、紐澳自學人數逐年增加 
十歲前的成長經歷,影響了Tippi。如今已十五歲、重回傳統學校念書的Tippi,現在持續參與探索頻道〈Discovery〉與動物星球〈Animal Planet〉的生態紀錄,她也很清楚自己未來的目標就是:投身生態保育


這是一段「行萬里路式」的自學教育。Tippi接觸到最原始的大自然的同時,她還有父母身教的薰陶。這無形中符合在家自學者的主張:最真實的教育方式,是在生活中教導和學習


教育觀念深深影響後世的十九世紀著名教育學家——史賓賽〈Herbert Spencer〉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他提倡的「快樂教育」,正是要先培養孩子快樂、自信與專注,而後再開始學習;觀察大自然、戶外的運動等,都是史賓賽所主張快樂教育的一部分。


這與盧梭〈Theodore Rousseau〉所言:「教育的目的在教出一個全方面的人,一個會生活,懂生活的人」不謀而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培養跨文化的視野,學習都不應該侷限於學校圍牆的框架。


人類最早的教育其實就是在家自學,但十九世紀公立學校出現後,原本傳統的在家自學反而成為非法的行徑。一九六○年代,美國的教育改革者——霍爾特〈John Holt〉開始推動在家自學做為公立教育之外的選擇,主張由真實世界構成理想的教室依小孩的興趣,自主學習,這在當時被視為是偏執的觀點。一九七二年,美國第一宗在家自學的合法判例出現,在家自學總算又爭回合法的地位。


至今,歐美在家自學正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根據「美國家庭教育調查〈National Household Education Surveys〉」的統計,一九九九年,美國在家自學的兒童占全美五到十七歲學齡人口一.七%。到二○○三年,占比已增加到二.二%,約一百一十萬人。四年間,成長二九%。


在英國,正式向英國官方登記,在家自學的學生,儘管還不到所有學童的一%,但總數已達八萬五千人左右,法國、澳洲、紐西蘭的在家自學人數亦逐年增加。


教學形態 非洲草原、飛機上都可以是教室 
由於歐美在家自學的歷史比台灣的發展早了二十多年,因此不但人數多,教學的形態也非常多元,而許多的研究也追蹤出學習成果。在教學的形態多元化方面,法國小女孩Tippi的教室在非洲草原。美國男孩羅伯‧休斯〈Robert Hughes〉也很酷,他的教室在飛機上。


二○○○年,美國總統大選進入緊鑼密鼓階段,羅伯‧休斯和一般的十三歲學童無異,只希望自己快點長高,不再戴牙套。但他的教室不在學校,是在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小布希的競選飛機上。


這名小乘客當時是在家中自學,他的母親兼老師是小布希競選陣營的發言人凱倫‧休斯〈Karen Hughes〉。可想而知,羅伯的課業少不了新聞寫作,而他的教室始終在飛。


飛機帶他到全美的體育場與退伍軍人館參加競選集會。在機上,他坐在椅上或靠在扶手上,看著母親的一舉一動,從提供小布希意見到向記者簡報,一一看在眼裡。既然是政治課的學生,羅伯自然也成為母親的助手之一,常用手提電腦幫母親計算各種數據提供給記者。如今羅伯已上大學,而凱倫‧休斯在華府任公共外交國務次卿。


支撐教學的形態多元化的背景是,美國在家自學的資源相當豐富。他們不但有專門的在家教育協會、研究學院、法律諮詢機構,相關的出版市場更是勃然興起。


總部設在田納西州的一間圖書批發商——阿帕拉契亞公司〈Appalachian〉,一九九九年時就結合六十五家書店參與在家教育協調部的發展計畫,專門提供在家自學者各方面的教材、書籍,如今已有一百七十八家書店加入這項合作計畫。


不只如此,如今在加州,已有學區發展出開設特許設立的學校。這是由在家自學的家庭組成「學校」的形式,提供像科學實驗、籃球隊等活動,結合學校教育的效率和在家自學的彈性,突破現實的限制,開啟了在家自學的「新中間路線」。


在學習成果的研究方面,有兩個具體的數據。其一,二○○○年,由美國在家自學先鋒法理斯〈Michael Farris〉創辦的「派翠克亨利學院」〈Patrick Henry College〉,其創辦宗旨是訓練新一代的政治家,有高達八五%學生來自在家自學。如今成績斐然,每年都有學生獲選進白宮實習的機會,二○○四年有七名學生獲此難得的機會。傑出的表現與前總統柯林頓的母校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不相上下。


自學成果 SAT成績比一般學生高八十分 
其二,二○○一年,美國《時代》〈TIME〉雜誌曾針對在家自學進行專題報導,並指出,二○○○年在家自學的學生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s,美國大學申請入學測驗之一〉平均成績為一千一百分,與其他就讀一般學校的小孩相比高出了大約八十分。


雖然在家自學的智育分數比一般孩子勝出,但這群孩子人際互動問題,仍是外界的隱憂。


去年,《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一篇在家教育的報導中,一位被採訪的孩子說:「最糟糕的部分是,你得和你的父母親與兄弟姊妹整天都在一起。我最好的朋友是郵差。」


一九九七年,在美國「在家教育研究協會」主席布萊恩.雷〈Brian Ray〉的主持下,針對五千多位在家自學的學童進行一份有史以來最深入的調查。


他們發現:在家自學者平均參與五.二項課外活動,包括義務工作、音樂課程、野地觀察和家庭外人士互動等,比接受公立學校教育的學生還要多元豐富。


也就是說,家長們在課程設計上,試圖拓展在家自學孩子人際範圍。不過目前仍沒有量化研究顯示,是否改善人際互動不足問題。


在課程彈性、又重視性格養成的學習環境之下,在家自學的小孩,多半較有耐心,較一般學生更為穩重,並且有明確的目標與意識形態。


儘管美國在家自學風氣日盛,然而,要做到成功的在家自學並不容易;學校教育豐富的資源,與在家自學因材施教的特點,看似牴觸無法平衡,但融合兩種不同的教育模式,截長補短的新方法逐漸成形。前述的加州特許學校是一條新中間路線。假以時日,或許在台灣也會出現這樣的學校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