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茶果.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茶果.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January 18, 2012

香港懷舊小食 客家茶果 中山杏仁餅

吹水必吃 - 客家茶果


茶果的誕生是由於客家人喜歡聚在一起閒話家常,但嫌品茗太過單調,於是以糯米粉製作成鹹甜糕點,邊吃邊談。由於它配茶吃最適合,所以命名為「茶果」。到現在於大埔舊墟仍有些客家老人叫賣這種家鄉小食。


要在市區食正宗茶果,可到有十一年歷史的旺角真知味。老闆娘和師傅都是客家人,做法傳統。茶果有鹹甜兩味,分別有蝦米肉鬆、眉豆和花生、豆沙,咬下去又軟又煙韌,餡料很惹味。
http://www.openrice.com/restaurant/sr2.htm?shopid=20377


中山特產 - 杏仁餅
源於中山的杏仁餅已有百年歷史。傳統的杏仁餅大多是有「肉心」的,即外層有綠豆溝杏仁碎,內層則有甜甜又油膩的肥豬膏,現在「肉心餡」已很少見,多改以芝麻、花生等餡料代替。


要食鬆化又熱辣辣的杏仁餅,非到有六十年歷史的培園餅家不可。它是香港絕無僅有自家手製的杏仁餅家,創辦人李先生曾在荔園宋城、尖東好時中心等地方擺賣。


培園的杏仁餅之所以與別不同,一,遠遠已聞到杏仁餅焙焗時發出的香味;二,人手現場炮製,看到一敲一打的動作,娛樂成分豐富;三,餅入口脆而鬆化,沒有機製的硬掘掘,吃完不覺漿住喉嚨,而且內 雖沒有餡料,但明顯落重了花生和杏仁,吃完滿口都有杏仁餅的香味。


http://easss.com


砵仔糕
砵仔糕本來是用瓦砵頭盛載,近年早已絕跡。
在深水找到這檔碩果僅存的瓦砵頭砵仔糕。老闆黃生說砵仔糕是四邑地道街頭小食,酬神祭祖也必備此糕點。


臭豆腐
本來是浙江紹興的傳統小食,在上海一帶處處可見。臭豆腐之所以奇臭無比,全靠把厚豆腐連「臭滷」(發酵液)及水分,放入密不透氣的容器內發酵而成。
街頭好味的臭豆腐已幾乎絕跡,要試的話得去旺角美味食店。這的臭豆腐很不錯,臭味夠,外面極脆,內軟綿,難怪蔡瀾、譚詠麟都是捧場客。


炒栗子
炒栗子本是天津的街頭小食,五六十年代許多北方人南來香港,炒栗子便傳到香港來。
今時今日的炒栗子已慢慢被機器取替。難得旺角JPC(日本信用財務)門口鄭生兩公婆仍以人手炒栗子,炒足40年。


手炒栗子的好處是較鬆化,不是滾筒炒栗子般的乾身死實。鄭生說炒栗子要不時抖氣吹風,讓殼內熱氣散去,然後再下鑊炒才甘香鬆化。另一竅門是炒栗子時加入砂糖,有糖作保護膜,栗子便不爆口。用的栗子是青島出品,品種較佳,集香、鬆、粉、甜於一身。


熱粟米
熱粟米差不多是冬天的指定小食。粟米最佳做法是蒸,用蒸氣把粟米蒸熟,粟米的水分和營養便不致流失。現代人貪快,很多以烚代蒸,甚至把粟米斬成小碌。


大菜糕
四五十年代,沒有楊枝甘露、芒果布甸的時候,大菜糕是最平民化的甜品,屋士多一定買到。當時的大菜糕是雞蛋形狀,以雙手拿雞蛋殼蓋住大菜糕液體,再雪凍而成,衛生程度欠佳。現在也找不到了。
要重拾經典味道可到有42年歷史的義香荳品,這有20種味道的大菜糕,除了經典的椰汁和蛋花味,還有水蜜桃、綠茶、青蘋果等味。大菜糕放在透明膠杯內,用匙羹食,爽口得像吃喱一樣。


粉果
粉果原本是順德鳳城的家常小點,後來因廣州西關的娥姐打進茶樓。娥姐本來是大良自梳女,到廣州打工期間,因其美貌姿色,深得西關之黃大少寵愛。後來黃開了間「茶香室」,以娥姐粉果做招牌貨,由於粉果皮薄餡靚,很快名氣傳遍廣州。後來也傳到香港。


http://baike.csddt.com/TopicView.aspx?topicId=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