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港產.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港產. Show all posts

Monday, August 6, 2012

港產菜芯王子楊曉華 張國斌 楊家榮 遠征寧夏中衞市安寧村及惠州

港產菜芯王子 遠征寧夏
2012年08月02日
醒字派 Next Mag


出生農業世家的大學生楊曉華、張國斌及楊家榮,自組公司,繼承父業,在寧夏及惠州建立菜芯王國,立志以務農為家族基業,世代留傳。


農業及農民在金融掛帥的香港,已成為稀有名詞。
但是,三個分別在香港及英美大學畢業、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不但繼承父業做農民,更遠赴荒蕪的大西北——寧夏中 衞市種菜。


http://ramsss.com/hk


公司名叫高原農業,掌舵的是一對堂兄弟,大哥楊曉華( Peter,三十六歲)管生產,二哥楊家榮( Danny,廿九歲)管銷售。他們種的「火舞」菜芯,每日千里迢迢,運到香港及珠三角的菜市場。


父輩開始,便習慣在城市邊緣謀生,由新界撤退至深圳,再到惠州、寧夏。


表面在「退」,實質卻在「進」。


三千畝農地、機械化輔助,每日有數以十噸計的蔬菜供應香港及珠三角。


做一個現代化農民,一樣可以發圍。長駐寧夏、曬得黝黑的 Peter自豪道﹕「種菜係可以養妻活兒並世代相傳嘅基業。」

菜田鋪設了地下管道,連接通往黃河的水管,透過全自動灑水系統進行灌溉。

時值盛夏,香港街市菜檔有不少來自寧夏的蔬菜,價錢比冬天當造的廣東菜芯貴


高原農業的農場位於寧夏中 衞市安寧村,海拔約一千二百米,香港沒有直航,由深圳坐四小時飛機,到達寧夏首都銀川,再開兩個多小時車才到農場。


進村後,路旁是一望無際的菜田,地上的噴射式灑水器不停地旋轉着。再往前走,一陣糞臭味飄進車內,一架拖拉機式的施肥車在田上慢駛着,掀起陣陣沙塵。


「係雞屎同豆腐渣,我哋用嘅係有機肥。」身穿 T恤短褲,腳踩 Crocs膠涼鞋的 Peter邊開車邊說:「每造菜收割後,會俾塊地抖十日,施肥後再種另一造菜。」不久,看見一片綠油油的菜田,數十名農婦蹲在田間採摘蔬菜。「除咗摘菜外,其他程序已經機械化,好像澆水、施肥等,我哋算係呢一帶最早機械化嘅農莊。」 Peter笑說。


農場佔地三千畝,相等於二百八十五個足球場,劃分成八十八塊菜田,以種植葉菜為主,除了菜芯,還有芥蘭、白菜仔等。夏天日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晚上八點才開始天黑。白天溫度約為攝氏三十度,夜晚可降至十九度,紫外線指數高,記者正午時在陽光下站了約半小時,下午即出現輕微中暑,頭痛兼噁心。 


Peter父親看中的正是這裡的天然環境,○六年在當地開設農場。「菜芯要喺唔高溫、唔太濕嘅環境下成長,呢度日頭氣溫雖然高,但日夜溫差有成十幾度,蔬菜喺夜晚可減少呼吸,養分唔易流失,菜芯特別甜。」 Peter說,還有就是雨水少,「中 衞降雨量低至每年二百毫升,可減少暴雨帶來的損失。」


三大供港葉菜
#俗稱「白菜仔」,品種起源於香港粉嶺鶴藪(音:斗)村,因而得名。
*蔬菜統營處資料,由 7月 23日至 7月 29日的一週平均批發價。

菜名:鶴藪白#
批發價(斤)*:$4.7
成長周期:約 30日

菜名:菜芯
批發價(斤)*:$4.4
成長周期:約 40日

菜名:芥蘭
批發價(斤)*:$5
成長周期:約 60日


南北菜芯王國
菜芯原產地在廣東,冬天才當造,近年菜場北移後,到夏天,香港街市菜檔隨處可見寧夏菜芯。「我哋將廣東種子帶過來種,呢度嘅人先知乜嘢係菜芯。」 Peter說,選擇到寧夏做開荒牛,是父親的決定。


Peter和 Danny的父親五、六十年代由廣東揭陽偷渡來港,在新界落地生根,種菜維生。八十年代北上深圳開農場,種菜供港。隨着深圳不斷城市化,耕地被回收,農場被迫內遷,九十年代初在惠州租下數千畝地種菜


「廣東省雨水多,又熱,尤其係夏天,菜田成日失收,爸爸佢哋就諗向西北發展,貪其氣候乾燥、氣溫唔太高。」 Peter表示,寧夏位於中國中西部、黃河上游,父親等睇中當地以農業為主,盛產枸杞、小麥等,農業配套設施較佳,於○六年租下三千畝農地。


「當地政府鼓勵外商來投資,由他們出面同農民傾,我哋先可以集合到咁多土地。」 Peter指,他們向農民租地,租期約八至十年,每畝地年租金約七百至八百元人民幣。


雖是子承父業, Peter卻決心做個現代化農民。寧夏及惠州的農場分別由父親、叔父及姑姐三家人持有。○八年, Peter找來堂弟 Danny及表弟 Ken,三個家庭的代表一同成立高原農業,將農場運作企業化,並創立品牌「火舞」。


「我哋算係第一批外來種菜嘅農民,之後越來越多人,包括香港人來寧夏種菜,做品牌有助客人辨認及推銷。」 Peter笑指取名靈感來自 TVB○七年播映的劇集——《火舞黃沙》,「好多人都唔知寧夏喺邊,套戲係喺寧夏拍,可以同人講 啲菜由套劇嘅拍攝場地來嘅。」

摘菜是唯一難以機械化的工序,十分難請人,農場的女工來自不同省份,個個都曬得黝黑,每月人工由三千元至五千元不等。

菜芯種子部分來自廣東,有時因應天氣,會改用抗病力較高的紐西蘭及日本種子。


工廠式種菜
第二代上場,最大挑戰是「勞工荒」。「我哋出到四、五千蚊人民幣一個月,包吃包住,都好難請人。新一代情願去工廠打工,賺一千幾百,都唔肯耕田,啲父母亦唔想仔女走務農嘅路,寧願將 啲田租出去。」 Peter無奈道。不過,有危亦有機。○八年中國政府推出三大政策鼓勵農耕,包括寬免農業企業所得稅、銷售稅及過路費(指高速公路收費)。「做農業嘅成本大大降低,我哋覺得可以發大來做。」 Peter自信道,因此,三子埋頭研究將種菜機械化。


「播種機同施肥機都係外國進口,人哋用來播薯仔,我哋用來播菜種,要自己改機。」 Peter帶記者參觀菜田,全部裝有自動灑水灌溉系統,用的是黃河水。


另外,就是生產流程標準化,將三千畝地劃分成八十八塊田,每塊田按翻土、施肥、播種、澆水、噴農藥、收割等流程,記錄在電腦中。「以菜芯為例,每造由播種到收成約為四十天,之後塊田會休息十天。不同菜生長時間唔同,經過計算,每日都會有菜田播種及收成。」雖然如此, Peter每天一早起床,仍要先看天氣預報,「無可能計到盡,落大雨、甚至落冰雹,又要重新計過。做農民,始終都係睇天做人。」


家族同時經營南北兩個農場。寧夏菜地的耕種期只有半年,由五月至十一月,十一月至四月則是是惠州農場的耕種期,其間摘菜工人都隨着耕作輪轉而兩邊走。「寧夏冬天落雪種唔到嘢,惠州夏天太熱,不適合種菜,但會種水稻。我哋好像候鳥咁,跟住天氣兩邊走。」 Peter指現時農場有二百名工人,都是外省勞工,不少是夫婦,男的操作機器,女的摘菜,有的更把兒女帶在身邊,「工廠唔容許工人帶小朋友返工,為咗容易請人,我哋幫佢養埋小朋友。」 Peter說。



運送菜芯需要發泡膠箱,寧夏買不到,農場買了三部機器,自行生產。

由外國引入的施肥機,用的是由雞屎及豆腐渣合成的有機肥。


坐三日車始到港
寧夏的氣候利於種菜,但運輸費卻十分昂貴。菜芯經陸路南下,由出車到香港長沙灣的批發中心,要三日時間,保鮮成為首要功夫。


蔬菜嘅保鮮期只得七日,採摘後先入雪房冷凍,再入箱,已用咗一日,再由有冷藏系統嘅貨櫃車運港,又用咗三日,經批發市場到零售商又要一日,到街市菜商手上,剩低兩日賣菜。」 Peter一輪嘴道,


每斤寧夏菜芯的成本約四元,當中四成花在運輸上。現時平均每日有一車菜供港,約為二十一公噸約佔農場收成的兩成,其餘供應珠三角地區


「內地越來越少人耕種,對菜芯嘅需求有增無減,又唔使交稅,香港仲要俾企業所得稅。仲有內地一斤等於五百克,香港一斤等於六百克,單係呢一點,供應菜俾內地又比香港着數啲。」 Peter數着手指道。

Danny負責香港的推廣,在寧夏菜芯抵港後,會在長沙灣的蔬菜批發中心幫忙銷售工作。

菜場向環保回收商購買膠樽,裝水後冷凍成冰。每箱菜放入兩支,密封後便變成土法雪櫃。

每箱菜都要先量度溫度,確定在十度以下,才放進貨櫃,確保蔬菜不會在運送途中因箱內氣溫過高而變壞。


農民從沒被淘汰
Peter、 Danny及 Ken都是新一代有大學學歷的農民,他們指小時候一放假便會去農場幫忙,耳濡目染,養成對務農的興趣。在浸大修讀物理的 Peter,畢業後曾在一間美國公司做機械採購,○三年正式轉行做農民。至於三十歲未到的 Danny,曾在美國大學修讀經濟,○八年返港後,便全職到農場幫忙,主力負責香港的推廣,如供菜予稻香集團旗下的餐廳。


性格活躍的他閒時喜歡玩車及開飛機,難頂寧夏生活。「呢度 啲食物太熱氣,住兩個星期已爆晒瘡。」 Danny摸着臉笑道。至於在英國大學修讀市場推廣的 Ken,去年畢業後才正式加入公司,現在惠州農場實習。


每年五到十一月, Peter有一半時間留在寧夏,過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民生活。「朝早六點起身,朝早整理訂單,下午巡菜場,日日如是。」農場放眼盡是菜田,離最近的中 衞市中寧縣約半小時車程,但他甚少離開農場,每日最大娛樂便是上網與香港的妻子用視像聊天。


「最掛住八個月大嘅仔仔,希望佢第時可以接班做落去。」 Peter一臉憨厚地笑着補充道﹕「其他工廠始終會面對被淘汰嘅一日,你睇吓 Nokia、 Ericsson手機,以前個個都用,家陣唔係 iPhone就係 Samsung。農產品係生活嘅必需品,係一個可以世代相傳嘅實業。」
「信譽農場」助港商響朵

菜統處每年都派專員探訪信譽農場至少兩次,監察農場用的肥料及農藥,並抽取泥土、水及蔬菜樣本回港化驗,以確保供港蔬菜安全。


漁農署及蔬菜統營處為幫助一眾在內地開農場的港商,於九四年推行「信譽農場」計劃,港商或內地的農場均可自願性參與。成員可獲技術支援,如病蟲害管理技術、農藥使用等,但亦要接受署方的監察,包括定期抽驗泥土、水及蔬菜樣本。


楊曉華家族經營的農場全屬「信譽農場」,菜場在蔬菜採摘前一星期便停施農藥,亦會在採摘蔬菜前進行農菜殘餘檢測。現寧夏共有八個「信譽農場」,香港菜聯社有檢測專家駐守當地,每星期抽驗疏菜,再交由香港蔬菜統營處在長沙灣的實驗室化驗。根據菜統處記錄,現時平均每天有超過一百公噸蔬菜來自寧夏,當中四十四公噸來自信譽農場。


計劃每兩年會組織交流團,往國外農場考察,以往曾到日本、南韓、美國及紐西蘭等,今年年底暫定前往意大利。
撰文:黃秋娥(寧夏)
攝影:嚴寶權(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