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17, 2016

非洲兄弟跑馬淘金背後 知情人:獎金或不夠食宿

非洲兄弟跑馬淘金背後 知情人:獎金或不夠食宿
2016-11-16 

  近日,中國經紀人培訓非洲選手參加馬拉松的現象引發關注,近兩週,上海、杭州、西昌等地的馬拉松紛紛開跑,非洲選手包攬男女組冠軍已不是新鮮事兒。有跑友疑惑,自己的報名費是不是都成了非洲兄弟的工資外籍選手背後的中國經紀人業務究竟是如何運作的

  非洲兄弟“霸屏”國內賽事?全世界都一樣
  作為中國田徑協會認證的金牌賽事,2016上海國際馬拉松(以下簡稱“上馬”)的男子組前4名均被非洲選手鎖定,儘管中國選手在前10中佔據5席,和國內其他一些比賽被非洲兄弟包攬前10名的狀況相比,已經是巨大的突破,但完賽成績仍有一定差距。

http://easss.com/health

  然而,非洲選手“霸屏”並非國內賽事獨有。當地時間11月6日,馬拉松大滿貫之一的紐約馬拉鬆落下帷幕,非洲選手包攬了男子、女子組冠亞軍,並有6名非洲選手排在女子前10,佔據半壁江山。

  據國際田聯官網最新數據顯示,今年馬拉松成績的前100名中,僅有7名非洲以外國家的選手,前中國國家隊長跑教練、被稱作“中國頭號馬拉松經紀人”的陶紹明,對此並不意外,他表示,“中國馬拉松選手的水平不在世界前列,但我們善於打乒乓球,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優勢項目。”

  “馬拉松更加適合非洲人,這是毋庸置疑的,他們對訓練的要求、身體的天賦,以及本身生活貧困,導致他們希望借馬拉松的獎金改變命運的動機比一般人更加強烈,這是無法追趕的。”陶紹明說

  值得注意的是,紐約馬拉松官網能夠檢索本土選手排名榜,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非洲選手佔據頭幾名的視覺疲勞,這樣的細節值得其他賽事借鑒和學習。

  賽事運營方:經紀人業務是馬拉松賽事常態
  雖然非洲選手“霸屏”馬拉松已是常態,但隨著中國馬拉松賽事井噴式發展,對特邀外籍運動員的需求越來越大,馬拉松經紀人業務得以在中國根深蒂固。

  據陶紹明介紹,他的經紀公司已在美國完成註冊,因為美國有更多高額獎金的比賽,去歐洲參賽也更方便。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一些歐美經紀人已經開始在非洲大陸進行馬拉松選手的培訓,他的公司也正是借鑒歐美經驗在運營。

  然而,培訓和招募非洲選手並非易事,陶紹明透露,“在非洲開訓練營需要國際田聯的資格認證,在當地所在國要辦理工作證,還需要聘請當地工作人員,這些條件均要滿足,才有在非洲培訓選手的資格。”

  作為廣州、杭州兩大馬拉松的運營方,智美體育高級副總裁宋鴻飛回憶,國內最早興起馬拉松經紀人業務還要追溯到2008年,他坦言,“經紀人業務是馬拉松賽事的常態,特邀選手一定要經過經紀公司來運作,這和拍電影一樣,演藝人員也需要經紀人,縱觀世界,這也是很正常的,不可能沒有。”

  “馬拉松本身就是業餘選手和職業選手同場竟技的比賽。”宋鴻飛指出,在國際金、銀、銅標賽事的評選當中,賽事成績依然是重點考評標準,其中包括選手的來源是否是國際田聯註冊的金標、銀標選手。

  “專業性依然是一項賽事需要去平衡的,在合適的比賽中,專業性不能缺失,對特邀選手的需求是必須的,需要這樣的選手把賽事的成績提上去。”宋鴻飛更是直言不諱地說,“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做不到、跑不到那樣的成績,就杜絶優秀的外籍選手參賽。”

  關於獎金是否由選手報名費組成的問題,宋鴻飛也做出了說明,他表示,“一場比賽17個水點、賽前的號碼布、裝備、晶片、水、飲料、完賽包,包括沿線補給、志願者、參賽指南,這些硬成本遠遠超過報名費。”

  經紀人壟斷國內賽事?陶紹明:只參加10%

  “沒有經紀人找過我們,因為我們的獎金太低了……” 某馬拉松組委會工作人員劉玥告訴中新網記者,經紀人肯定是選獎金高的比賽參加,“太少了的話,加上機票、食宿,完全不值得。”
  同樣從事馬拉松賽事運營的吳煒也表示,對經紀人只是聽說,未曾接觸。“我們的比賽倡導全民健身,不需要特邀外籍運動員,但今年的冠軍還是外國人。”

  的確,對於一些非洲選手來說,馬拉松不僅是一項運動,更是他們的職業,因此,選擇合適的比賽參加,對這些非洲選手和經紀人來說尤為關鍵。

  據中國馬拉松官網統計,2016年在中國田徑協會註冊的賽事高達306場,目前已舉辦了116場,陶紹明表示,他旗下的選手只參加其中10%左右的比賽,“還有50%左右的比賽是一般的外籍選手和小型經紀公司會去淘金,剩下的一些比賽不會有特邀選手。”

  “很多比賽非洲選手也不參與,中國人也拿到了一些比賽的冠軍和前幾名,這種正常的交流和對抗慢慢會隨著時間、隨著大眾熱情的高漲、隨著訓練的正常和科學化而改善。”

  陶紹明瞭解到,在今年上馬的前10名中,有4位國內本土業餘選手,他們從來沒參加過職業訓練。“這是很可喜的變化,所以我說,馬拉松比賽最重要的是迎合了老百姓對長跑運動的需求。”

  “中國的馬拉松要避免‘千賽一面’。”宋鴻飛認為,每個馬拉松都有自己的特點,主辦城市、主辦機構的需求也都不一樣,“並非所有比賽都要去追求成績,一些賽事要考慮是以旅遊為主題,還是以娛樂、以城市傳播為主題去辦賽,特邀選手就不是他們要考慮的。”

  業內呼籲經紀人業務規範化 跑者更重賽事服務
  “近兩年國內馬拉松賽事增多,使得國內經紀人的數量也隨之增長。”智美體育在與國內、國際經紀人接觸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總的來說,國內的馬拉松經紀人才剛起步。”宋鴻飛指出,“經紀人從業的能力、個人的資信,包括經紀公司本身經濟實力,其實是參差不齊。”

  宋鴻飛透露,這兩三年出現了一些特邀選手和經紀人之間的糾紛,“雙方容易就獎金分配產生分歧,這是較為惡劣的行為。”宋鴻飛建議,經紀公司一定要注重自己的品牌,市場需要去重視和規避這樣的現象。

  一項賽事能拿到獎金的選手畢竟是少數,對於大多數的普通跑者來說,跑馬拉松是人生一次難得的體驗。有5年體育媒體從業經驗、3年跑馬拉松經歷的徐明表示,外籍職業選手包攬獎金並不會影響到他參賽的熱情。

  “我參加馬拉松是為了鍛鍊身體,我更在乎比賽的路線設置,以及相關的服務是否到位。” 徐明參加過上海和廣州兩項大型馬拉松賽,他認為,主辦方一定要懂馬拉松,要瞭解跑者的需求是什麼。

  “比如,能否安排機場到裝備領取處的免費接送服務?賽道上的補給站能否有更豐富的補給品?”徐明舉例說道。

  “有些半程馬拉松報名費要價200多元,可實際得到的服務根本不值,補給點提供的都是礦泉水,即使有飲料也不是運動飲料。”有4年跑馬經歷施文參加過大大小小40多場比賽,他甚至遇到過水不夠喝的情況,他抱怨道,“跑得慢的就什麼都沒有了。”(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