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29, 2012

鼻咽癌電療致惡心嘔吐 港大發現減少向內耳中心的耳前庭發放輻射可減副作用


鼻咽癌電療致嘔 港大發現「元兇」
明報 
3/29/2012


【明報專訊】不少鼻咽癌患者接受電療期間會出現惡心和嘔吐,曾有國際研究指出,「腦極後區」和「迷走背核復合體神經元」受過量輻射刺激,是導致病人嘔吐的主因。港大最新研究發現,內耳中心的「耳前庭」才是「元兇」,相信日後醫生施電療時,只要減少向耳前庭發放輻射,可減少惡心等副作用。


「耳前庭」減輻射量 少副作用
電療(又稱放射治療)即利用高能量輻射消滅癌細胞或遏止其生長,但部分病人受輻射刺激會出現惡心、嘔吐。港大醫學院臨牀腫瘤學系助理教授李浩勳指出,約有5%至10%病人因而消瘦得需要暫停治療。



http://www.facebook.com/nuclearfree
http://www.facebook.com/nukefree



為提升電療療效,港大於2008年至2011年間,邀請了49名在瑪麗醫院接受電療的鼻咽癌病人參與研究。


醫生在電療前先用電腦掃描勾劃出腫瘤及周邊重要器官位置,由電腦計算上述部位所接受的輻射量,然後由醫生記錄病人出現惡心及嘔吐的徵狀。


曾有國際研究指出,「腦極後區」及「迷走背核復合體神經元」若承受40戈(輻射量單位)或以上的輻射量可令病人致嘔,港大研究的病人全都接受60戈以上的輻射治療,但只得22人出現惡心或嘔吐,李浩勳認為上述研究結論不成立。


瑪麗繼續臨牀研究
研究團隊後來把所有器官承受的輻射量,及病人惡心嘔吐的徵狀作分析,發現當耳前庭八成或以上體積,受到40戈以上輻射劑量刺激時,約四成人會有惡心,而承受輻射量低於上述水平者,則約一成會有惡心,故他們推算耳前庭才是致嘔部分。
瑪麗醫院仍會繼續做臨牀研究,收集更多數據以了解實際成效。

Monday, March 26, 2012

乘特製潛艇成功闖地球最深海牀 鐵達尼名導演占士金馬倫潛行深淵


乘特製潛艇成功闖地球最深海牀 《鐵達尼》名導「潛行深淵」
星島日報 
3/27/2012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美國荷里活著名大導演占士金馬倫(James Cameron)成功完成「潛行深淵」壯舉,單人匹馬駕駛特製潛艇「深海挑戰者號」,在太平洋海域潛入十一公里(三萬五千七百五十六呎)深的海牀探險,採集樣本進行科學研究,成為世上第一位獨自駕駛潛艇潛入全球最深海牀的人士。


  曾執導經典名片《鐵達尼號》、《阿凡達》等電影的占士金馬倫,於當地時間周一清晨駕駛「深海挑戰者號」(Deepsea Challenger),順利到達關島西南三百二十公里的「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海牀。「馬里亞納海溝」是全球最深海牀,占士金馬倫在那裏停留約三個多小時,平安浮回水面,並無感到不適。


http://easss.com/dvd


  35000呎深海逗留三小時
  統籌這次探險的美國國家地理協會指,占士金馬倫於當地時間周一清晨五時十五分出發,經過兩小時多,於七時五十二分順利操縱潛艇潛到十一公里深海牀;到中午十二時左右,安全返回海面。


  美國國家地理協會表示,占士金馬倫潛到海牀後,向岸上發出的第一句話是「所有系統正常」。


  五十七歲的占士金馬倫潛抵海牀後,也透過微博twitter發訊:「到達海牀時,感覺從未如此良好過,急不及待要跟你們分享我眼前所見。」


  肉眼睹秘地 採樣本研究
  占士金馬倫在海底花了三個多小時,搜集各類樣本包括海洋生物、地質及地球物理等樣本,並拍攝硬照及進行攝錄。這些照片和攝錄片段將可令「馬里亞納海溝」神秘的一面公諸於世,而他搜集回來的樣本,將會供給科學家進行研究,預料他會於稍後公布實驗成果。


  科學家至今仍無法掌握「馬里亞納海溝」的規模。估計它比美國大峽谷大一百二十倍,其深度比起全球最高山峰珠穆朗馬峰,還要多一點六公里。統籌小組成員指出,「馬里亞納海溝」異常之深,因此四圍環境處於永久黑暗,溫度比冰點高幾度而已。


  根據紀錄,對上一次有人進入「馬里亞納海溝」已是一九六○年。當年,瑞士工程師皮卡爾(Jacques Piccard)和美國海軍軍官沃爾什(Don Walsh),花了五小時到達海牀,但倆人只逗留海牀約二十分鐘便返回水面。由於他們的潛艇揚起太多沙,甚麼都看不見,收穫不多。


  今次占士金馬倫是歷來第一位用肉眼實地看到「馬里亞納海溝」真貌的人,也是首次單人匹馬成功潛到該處探險,並逗留最長時間。

魚販野生魚當有機魚賣 67檔僅1檔良品漁夫有認證

魚販野生魚當有機魚賣 67檔僅1檔有認證
明報 
3/26/2012


有機漁夫楊瑞良,不停進修並創立自家品牌「良品漁夫」。


【明報專訊】不少市民為保健康都會選購有機食品。不過,浸會大學香港有機資源中心調查發現,市面75%的有機菜均無認證,今年更首度發現假冒有機魚。該中心表示,目前本地出產的認證有機魚只有淡水魚,但調查發現有三成半的聲稱有機魚竟是鹹水魚,近三成魚販誤以為野生魚就等同有機魚,反映不少魚販對有機魚認識存謬誤。


昨日為一年一度「全城有機日」,浸大香港有機資源中心公布有機產品調查。中心於今年1月6日至18日,暗訪全港18區92間街市共690間菜檔及魚檔,發現受訪的350間魚檔中,有近兩成(67檔)聲稱出售有機魚,但原來只有其中一檔位於元朗大橋街市的「良品漁夫」具有有效認證;餘下未能提供認證的魚販,逾兩成半誤以為野生魚便是有機,亦有一成誤以為廣受傳媒報道的寶石魚就是有機魚。


Hong Kong Banks  



現時香港有機資源中心提供本地蔬菜及魚類的「有機鑑定」服務,該中心主任黃煥忠表示,本地有機魚認證推出一年,目前只有淡水魚獲發認證,但調查樣本中卻有三成半是鹹水魚,反映魚販對有機魚認識不足,推廣時極可能向消費者傳達錯誤信息。


黃煥忠說,養殖有機魚最基本要求是要使用有機飼料,不得用抗生素及荷爾蒙等。


較一般貴1.5倍
本港現只有小量魚類養殖場的魚類獲有機魚認證,其中獲認證的「楊氏水產」執行董事楊瑞良稱,除了元朗大橋街市的「良品漁夫」有售外,另香港仔、田灣、紅磡及沙田等10間魚檔亦有寄賣。他說,有機魚售價約較常規魚貴1.5倍,以寶石魚為例,一尾約售90元。


新界養魚協進會理事長黎來就指出,有魚類養殖場如要獲出售有機魚認證,也要作「過渡安排」,令場內的污染物逐步清除。不過,由於有機魚飼養成本高、銷售點不多,故只有小數魚場恒常提供有機魚及申請有機魚認證。


食有機飼料 無知覺屠宰
明報 
3/26/2012


【明報專訊】有機水產養殖是指在天然、人工的海水、鹹水或淡水環境中,以有機的方法培育水生動物。漁民要取得有機認證,除了要使用有機飼料、不得使用抗生素及荷爾蒙外,還有很多條件。首先,魚塘的水質及泥土都要通過重金屬測試,另外周邊生態系統,例如魚塘周邊的雜草、果園都不可使用農藥及化肥,以免污染魚塘水質,同時亦須維護魚塘生態的生物多樣化,不可只養一種魚。養殖的密度則須低於1平方米一尾魚,讓魚兒有足夠活動空間屠宰時必須讓魚處於無知覺狀態方可屠宰


資料來源﹕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網頁及中心主任黃煥忠

街市聲稱有機菜僅25%獲認證


街市有機菜僅25%獲認證
星島日報 
3/26/2012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愈來愈多貴價有機蔬菜及水產在街市售賣,有調查發現,自稱售賣有機蔬菜的商販中僅四分一獲有機認證,確保蔬菜不含農藥;全港更只有一檔魚檔獲有機水產認證,漁獲無荷爾蒙或抗生素殘留。調查機構提醒巿民購買有機食品時認清認證標籤或證書,如發現有鹹水魚稱獲本港有機認證,必屬假冒。
  
  記者:張媺媺
  香港有機資源中心是本港唯一獨立的有機認證機構,中心年初在全港九十二個街巿,訪問六百九十個魚檔和菜檔,發現共十六個街巿售賣認證有機蔬菜或水產,整體有近兩成魚檔售賣或聲稱售賣有機水產,但僅位於元朗大橋街市的唯一一檔能提供有效文件證明所售賣水產獲認證,而聲稱售賣有機水產的魚檔中,有三成五售賣「有機鹹水魚」。


  有機鹹水魚必屬假冒


  中心主任黃煥忠強調,該機構只曾向淡水魚發出有機認證,指巿面所有聲稱獲本地有機認證的鹹水魚,一定是假冒。


  調查亦發現,魚檔商販對有機水產認知不足,近三成人誤以為野生或天然的水產便屬有機,又分別有一成多人認為人工養殖的或寶石魚為有機水產。獲有機水產認證的魚場東主楊瑞良說,其魚場需通過水質和泥土檢定,符合採用有機魚糧和魚類飼養密度比一般低四成等要求。黃煥忠補充,用有機方式養殖的魚類不含荷爾蒙或抗生素殘留,如魚販認識不足,推廣時或向消費者傳達錯誤訊息。


Hong Kong Dating  



  在蔬菜方面,調查發現有兩成七菜檔售賣或聲稱售賣有機蔬菜,當中只有四分一獲有機菜認證,八成半聲稱售賣有機蔬菜的菜檔,只利用口述聲稱


  向消費者傳錯誤訊息
  市民可考慮按商販擺放有機和普通食品的方法及價錢作分辨,調查顯示售賣有機認證蔬菜的檔販,均將有機和普通蔬菜分開擺放,又採取如獨立包裝等方法避免污染有機蔬菜;相反,逾四成聲稱售賣有機蔬菜的菜檔沒將兩者分開。獲認證的有機食品價格一般又比普通的貴約一倍半至兩倍,有機蔬菜每斤約二十至二十五元、有機魚每斤約七十至九十元。


  黃煥忠指,口述聲稱蔬菜為有機的情況比去年改善,但香港未有相關法例規管有機產品,在街巿買下「假有機菜」的風險仍然高企。

器官移植的好處與風險 - 古慧敏


器官移植的好處與風險
作者 醫院管理局 | 醫管局 On-Line 
3/26/2012


器官移植對患末期器官衰竭病人來說,無疑是一個最佳的治療方法。它不但能夠延長患者的生命,更可以大大改善其生活質素,但是,器官移植亦有其一定的風險。


要減低移植的風險,安全和成功地將捐贈的器官移植到受贈者的身體裡,必須在器官仍可用作移植的有限時間內,進行多項測試及臨床決定去,整個器官捐贈過程都是分秒必爭的。


當有一個瀕臨腦死者的個案,器官移植聯絡主任會根據醫護人員和病歷所提供病人的資料作出初步評估,包括有關器官或組織的功能良好,沒有感染嚴重傳染病,沒有感染愛滋病毒,沒有癌症(除了未曾擴散的腦癌)。如果認為個案合適,便會和主診醫生商討,繼續器官捐贈的過程。當醫生宣判腦死亡後,如果家人同意捐贈器官,他們必需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和提供捐贈者的資料,作為填寫風險評估問卷的用途。


Drugstores  



當家人正式簽署同意書後,醫護人員會根據醫院管理局根據國際醫學標準訂立有關器官捐贈的指引,為捐贈者立刻抽取血液作緊急測試,包括乙型肝炎抗原 (HbsAg)、丙型肝炎抗體 (Anti-HCV)、愛滋病毒 (HIV)、巨細胞病毒 (CMV) 測試;梅毒血清 (VDRL)及人類皰疹病毒 (EBV) 亦會同時送出作測試。腎臟捐贈者因要作配對,故需要測試白血細胞抗原;移植手術的醫生亦會根據個別臨床情況要求作出病菌感染等的檢查和測試,以確定捐贈者的器官可作移植;並會安排一連串檢查,如心臟超聲波、腎臟超音波等。最後,移植醫生會按需要抽取組織作緊急檢查,確保移植手術風險減至最低。


面對部份病情危急的垂危病人,很多時候醫生會以救活病人為首要考慮,但最終接受器官與否都是由移植組的醫生按臨床情況作出決定,受贈者亦會在知情和明白風險下接受移植。


瑪麗醫院器官移植聯絡主任古慧敏

Friday, March 23, 2012

超級郵輪鐵達尼號沉沒百年 海底塚曝光


鐵達尼沉沒百年 海底塚曝光
明報 – 2012年3月23日星期五


【明報專訊】號稱「永不沉沒」的超級郵輪鐵達尼號在首航中撞冰山沉沒的慘劇,將於下月迎來100周年,但事件至今仍有謎團待解。《國家地理》雜誌4月號刊登由麻省一家私人海洋研究所拍攝的歷來最清晰鐵達尼號殘骸照片,揭開鐵達尼號的海底墳墓全貌,以茲紀念,並希望令埋葬於冰冷海洋中的災難真相展現世人眼前。


http://easss.com/dvd 



這批鐵達尼號殘骸全新照片,是由美國麻省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簡稱WHOI)拍攝。WHOI耗資千萬,於2010年8至9月派出3個深海機械人,到達鐵達尼號長眠的3200米深海牀,以光學相機及先進聲納儀器,在範圍達5乘8公里的沉船遺址,多次掃描郵輪殘骸,將最細微的部分一一記錄,拍攝數千張照片,並在附近一帶海牀尋找其他線索,包括船身零碎部件、撞擊痕迹等。


耗資千萬拍最清晰殘骸照
WHOI於1985年受美國海軍委託搜索沉沒軍艦時,無意中發現鐵達尼號的殘骸。當時研究員需用運輸機,運載探測儀器遠距探索,並以35mm光學相機拍照記錄,但受深海光線微弱所限,相片昏暗模糊,且有折射藍光干擾。


資訊助還原慘烈海難真相
如今研究員利用遙控機械人,可在非常接近殘骸的位置,利用側掃聲納儀及多束式聲納系統等蒐集數據,甚至可窺探船身內部,清晰展示殘骸全貌,讓人們能了解殘部件是鐵達尼號的哪部分。


專家指出,鐵達尼號船身主要部分的側面影像所提供的資訊尤其豐富,例如首先下沉的船頭曾多次與冰山碰撞,破洞至今仍清晰可見;船頭流線形設計令其在郵輪斷裂後筆直衝向海牀,部分深埋土下,附近的海牀亦留下撞擊痕迹;斷裂後近乎完全垂直的船尾,則估計曾快速入水,內部結構遭強大的水流破壞,令船尾殘骸變得扭曲難辨,並螺旋式下沉。


流線形船頭插泥 船尾扭曲
這些資料有助推測海難發生時郵輪的情况,包括船身斷裂沉沒的速度等。


負責研究的首席科學家塞爾加多(James Selgado)稱,先進的探測技術是研究的轉捩點。「過去要了解鐵達尼號,就如在暴風雨的深夜,以手電筒了解曼哈頓。」WHOI先進影像實驗室主管蘭格(Bill Lange)亦說:「現在我們知道所有的殘骸都在哪兒。經過100年後(真相)終見曙光。」


鐵達尼號是在1912年4月10日首航,由英國的南安普敦出發前往美國紐約,惟4日後於大西洋撞上冰山,船身入水折斷沉沒,導致逾1500人死亡慘劇,是航海史上死傷人數最慘烈的事故之一。

保險「定義陷阱」 隨時有供無賠


保險「定義陷阱」 隨時有供無賠
經濟日報
3/23/2012


【經濟日報專訊】買保險但求有保障、身故後讓家人提供應急錢,但遇上「定義陷阱」,隨時有供無賠。


有病人死於心肌梗塞卻因無胸痛,不符保險心肌梗塞定義,死後不獲賠;另有個案死亡證列明死於意外及肺癌等,又因意外保險只賠純粹及直接因意外傷亡,亦不獲賠。


有立法會議員炮轟保險公司糾纏於技術字眼,吹毛求疵,有心不賠,建議政府成立獨立機構監管運作及條款定義,亦要公布故意挑剔的保險公司名。


http://easss.com/insurance 



去年292投訴審結 多涉詮譯
保險索償投訴委員會昨公布,去年接獲405宗投訴個案,較前年減15%,在已審結的292宗個案中,45%有關住院/醫療保險;24%與旅遊有關;投訴個案最多涉保單條款詮譯問題。


有受保人連續兩日呼吸困難入院6天,檢驗及測試後證實患上急性心肌梗塞和急性肺水腫。受保人出院12天後病逝,死因是缺血性心臟病。其妻以心肌梗塞致死向保險公司索取危疾賠償,反被指死者患病其間只有心電圖轉變、心肌酵素大幅上升,未有出現胸痛,不符合公司對心肌梗肌的3重定義,不獲賠償。其後經投訴委員會向主診醫生了解,發現死者為糖尿病患者,不一定會出現胸痛,才獲賠156,000元。


癌病亡無傷痕 拒意外賠償
亦有受保人進行手術治療肺癌後,出現併發症,於同日死亡。死亡證顯示死因是大量出血、肺癌及意外死亡。不過保險公司根據保單條款指,「由意外事故造成身體受傷」的定義,是指「身體受傷純粹和直接因某宗獨立意外事故造成傷患,並不涉及任何其他因素」,而受保人身體表面亦必須有明顯傷痕或瘀痕,故只發人壽賠償,拒絕就意外作賠償。


保險索償投訴委員會主席徐福燊指,保單有不同名稱用作賠償準則,與醫學字典及醫生定義不同,建議保險公司使用明確和具體的診斷標準,避免不必要爭拗;投保人亦要細閱保單,了解診斷標準。


對於保險公司的3重心肌梗塞定義,公立醫院心臟醫生協會主席譚劍明指,心肌梗塞死亡率高,出現2個以上上述定義已可界定為心肌梗塞。瑪麗醫院心臟科高級醫生李麗芬亦指,現時有技術只透過量度心肌酵素、心血管造影、或解剖後發現有肌肉壞死的其中一項已可界定,保險公司的3項要求未必人人都有。


李又指,曾見過有病人購買的危疾保險,甚至要求病人3條血管塞兩條、癌症指明擴散至指定器官才獲賠,認為不合理。


議員抨吹毛求疵 倡機構監管
保險業聯會行政總監譚仲豪指,保單及條款是消費者與保險公司間合約,條款只希望留有討論空間及行使酎情權機會。
立法會議員李華明指事件離譜,「推銷時態度好好,供完款就幫唔到」,建議政府成立獨立機構監管,例如疾病的定義應以醫生專業意見為準,否則是延續慘劇。


議員涂謹申亦炮轟保險公司要一般市民糾纏在專業技術性問題,若再有類似情況,應公布個別公司名字。



保險索償投訴委員會主席徐福燊提醒,為避免引起不必要爭拗,投保人宜細閱保單,了解診斷標準。


保險保單有不同名稱用作賠償準則,與醫學字典及醫生定義不盡相同,投保人遇危疾身亡,隨時出現爭拗,索償遇阻。

Thursday, March 22, 2012

激光矯視 LASIK傷口 永不癒合 並非零風險的手術

新聞耳目
LASIK傷口 永不癒合
2012年03月22日
Next Mag


激光矯視在過去多年來深受四眼一族追捧,現時全球共有超過二千萬人接受了這項手術,本港在九六年亦進行了第一宗激光矯視手術,單是養和醫院,至今已經為超過八萬宗個案進行有關治療。


不過,正當不少人擺脫了近視困苦之際,原來消委會在去年接獲一宗手術後遺症個案,患者在手術後只餘下六成視力


台灣一名眼科權威醫生月前突然宣告封刀,他在接受本刊訪問時亦明言,接受激光矯視的傷口,一輩子也無法癒合,不少病人亦相繼出現後遺症。他不諱言︰「既然我也不清楚這項手術的風險,我還是停做比較好!


曾幾何時,蔡瑞芳每日都會為數名病人進行激光矯視手術,在過去多年,經他手矯視的個案達萬人,不過,這位將 LASIK引入台灣的眼科權威、兼台灣奧比斯基金會創辦人及董事長卻突然宣告封刀。


消息曝光後,蔡醫生的病人反而更多,原來,不少激光矯視後遺症的病人認為他是有良心、有醫德的醫生,紛紛向他求診,一時間,他的診所內擠滿了因激光矯視而出現眼乾、眼矇、看見重影的病人


由於 LASIK手術後角膜瓣不會完全癒合,曾有病人術後七年,受猛烈撞擊下角膜瓣移位,表皮細胞往角膜內部增生形成白膜,須打開角膜瓣清除白膜,才能治癒。


近視變弱視
任職資訊金融業的 Kiki,雙眼有近一千度近視、一百度散光,一○年初幫襯台灣有名的眼科診所進行激光矯視,事前有護士進行眼部評估:「醫生太忙,只有做手術時才見到他,其他時間都是護士負責,但她們只是輕描淡寫講一講風險。」


手術後, Kiki一直感覺雙眼很燙兼怕光,但醫生認為屬正常,不過,其後 Kiki的視力急轉直下,雙眼開始出現薄霧及重影更嚴重怕光及眼乾:「我一定要隨身攜帶眼藥水,上班每十五分鐘滴一次,否則便無法看電腦;怕光問題也很嚴重,做手術後兩年來,除了洗澡和睡覺,其餘時間我都戴着太陽眼鏡,令我常常被同事、途人取笑,很無奈。」


Contact Lens  



蔡醫生為 Kiki檢查,發現她的視力只有 0.16度(正常人視力不低於 1),屬於嚴重弱視,出入要人攙扶。蔡醫生說,令 Kiki弱視的成因未明,有待進一步了解:「她是屬於罕見例子,但做手術的人愈多,所謂『罕見』的嚴重併發症也會愈來愈多。

因怕光而長戴太陽眼鏡的 Kiki,兩年以來不斷到眼科診所及醫院求診,惟病情一直無好轉。

擔任台灣奧比斯創辦人兼董事長的蔡瑞芳,不時前往落後地區提供眼科醫療服務,台灣總統馬英九亦曾受邀同行。


另一位在矯視後出現後遺症的病人,是三十多歲、任職公務員的林小姐,她早在○三年花了四萬多元新台幣在縣立醫院做手術,矯正了雙眼五百度近視。術後數天,林小姐除了怕光、眼睛難以張開,視力一個月內便回復正常,效果滿意。


不過,前年四月的一個早上,林小姐起床時忽然看不清楚東西:「早上看東西好像隔一層薄霧,矇矇的看不清楚,到了下午霧散了就會有重影。」那天起,林小姐的視力一直轉差,重影問題更令她走路時常踏空,頭暈到幾乎不能閱讀。林小姐不斷到眼科診所、醫院求診,甚至向腦科、耳鼻喉專科,檢查是否其他疾病引起的併發症,到最後,才有醫生指她可能是患上疱疹炎。


林小姐憶述:「醫生說我是疱疹炎入侵眼角膜,是最嚴重那種,但用類固醇就可以醫好。」林小姐用藥首三個月病況好轉,但每次減藥後視力又惡化,最後她轉向蔡醫生求診。


蔡瑞芳檢查後發現,林小姐的疱疹只生長在過往曾開刀的角膜瓣部分,所以他相信與激光矯視手術有關。蔡醫生說︰「曾經接受激光手術的病人,角膜已經有新結構,患病表徵亦會不同,如果醫生未能及時辨認出病徵,就很可能出現延醫或誤診。」他指出林小姐的個案,使用重劑量類固醇反而會刺激疱疹增生,令發炎情況更嚴重,現時即使做手術掀開角膜瓣清除內部疱疹,長久使用類固醇亦已對角膜造成嚴重損害,林小姐的雙眼將會永遠留白痕。


傷口永不癒合

鄭澤鈞表示, LASIK絕非零風險的手術,但不認同 LASIK會改變病人日後患上疱疹炎或其他眼睛疾病的臨床病徵。


原來,在激光矯視過程中,醫生會將病人的眼角膜割開,而這個傷口是永世不能癒合的。事實上,蔡醫生早在○四年已發現這個問題,當年,一名五十四歲、曾於九七年進行激光矯視手術的女病人向他求診,指自己早前曾被小狗撞傷右眼,而醫生已即時替她消毒眼睛表面,不過,其後她視力變差,看東西持續出現白霧,視力更下降至 0.3度。


蔡為她診症後發現,病人的眼角膜傷口在七年以來不曾癒合,如今受猛烈撞擊下角膜瓣再次移位,表皮細胞隨即往角膜內部增生,使她雙眼內部發炎;蔡遂替她將角膜瓣再次打開,消毒角膜瓣位置,病人視力回升至 0.8度。


他說,醫學界一直認為,角膜瓣於手術後會完全癒合,但這宗病例卻令他有極大啟示:「病人傷口的癒合速度相當慢,換言之,可能一輩子也無法癒合。」蔡瑞芳認為,激光矯視對病人的影響仍然有太多未知數,所以他每次遇到病人想做這手術前,都會向病人詳細解釋清楚:「我不想誤導病人,所以每次都會向病人講清楚,可能出現的後遺症、併發症,但病人往往聽完就不做手術,或者不找我做……既然我也不確定手術風險,還是停做這項非必要的手術比較好。」事實上,自六年前起,他已停做此類手術。


對於台灣眼科醫生怕後遺症而封刀,養和醫院眼科部眼科專科醫生鄭澤鈞認同, LASIK並非零風險的手術,亦有人會出現度數回彈的情況,「極少數嘅人仲會因為咁而出現重影。」
他提醒,部分人瞳孔較大,手術後出現眩光及夜間視力下降的機會相對提高,建議病人於手術前向醫生詢問清楚自己的情況,亦要向醫生詳細交代自己的病史,以助他判斷病人是否適合接受 LASIK。


LASIK原理
全名為「角膜切割激光矯視手術」,英文名 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簡稱 LASIK


LASIK手術可追溯至五十年代,由哥倫比亞眼科醫生 Jose Barraquer發明全球首個角膜切割器開始,其後由蘇聯及哥倫比亞眼科醫生將有關技術逐漸改良及演變成為激光矯視手術,適用於矯正近視、遠視、散光等視力問題,最高可矯正的近視度數可達 1200度。


LASIK是一種透過激光改變眼角膜弧度,以改善視力的手術。手術前須先進行眼部消毒,然後滴麻醉藥,病人平躺在手術床上,醫生用眼撐把眼睛撐開。


1醫生以微型角膜切割器或激光切割出角膜瓣


2將角膜瓣翻開後,向角膜射出激光,打磨角膜組織以改變其弧度(病人其間會聽到聲響及嗅到燒焦氣味,每隻眼的手術過程約一至兩分鐘)

3完成後,醫生會把角膜瓣放回原位,傷口毋須縫針


陳淑莊
立法會議員、約一個月前做手術


對手術效果滿意。現時視力有一點模糊,相信完全復元後效果會更好。醫生在手術前已講明有風險,若多年後有後遺症「係天意,惟有到時再去睇醫生」。


劉啟傑
眼科醫生、無做手術
相信手術安全,早期病人出現後遺症或與當時技術未算成熟有關。自己沒做激光矯視因度數只有一百度,一般一百五十度以下的人不適合做手術。


饒文杰
眼科醫生、無做手術
LASIK技術發展成熟,但絕非全無風險。由於眼科醫生須經常於黑暗環境下為病人進行檢查,而 LASIK或會引發眩光的問題,令自己較難看清楚較細微的東西,為免影響替病人檢查的準確度,所以自己不接受 LASIK手術。


何兆麟
前港隊單車代表、十多年前接受手術
手術後有輕微怕光情況,但不清楚是否由手術造成,不知道手術可能會有嚴重後遺症,若當年知道,會再慎重考慮是否接受手術。


蔡瑞芳前後共收到十多宗懷疑因做 LASIK出現後遺症的個案,其中林小姐的視力將永久受損。 

環境局倡150億建焚化爐 造價大幅攀升近3倍 香港人均日製2.67公斤垃圾

倡150億建焚化爐 勁增近3倍
經濟日報
3/22/2012


各地人均廢物製造量




建焚化爐堆填區耗費(元)


【經濟日報專訊】香港人均日製2.67公斤垃圾,冠絕發展地區,港府警告堆填區壽命僅餘2至6年,建議斥資近150億元興建焚化爐,較早前的推算大幅增加2.75倍,又要求撥款83億擴建堆填區。


有立法會議員指焚化爐造價大幅攀升不能接受,形容當局燒港人銀紙;環團則建議先落實垃圾徵費。


環境局回應,擬建的焚化爐造價與近期國際上類似的現代化轉廢為能設施的費用相若。


2010年港人每日人均廢物製造量,即廢物棄置量和回收量總和,達到2.67公斤,與34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展地區相比,垃圾量稱王,比排第一的丹麥還要多,更超出南韓和日本一倍。


http://easss.com/green 



83億擴堆填 環團倡先徵費
事實上,港人的垃圾量有增無減,每日有9,100公噸垃圾運往堆填區,環境局指,3個垃圾堆填區將分別在2014、2016及2018年爆滿。


為解決垃圾爆滿問題,環境局昨向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提交的文件,擬於石鼓洲興建首個綜合廢物管理設施,包括一座每日處理3,000公噸垃圾的焚化爐,以及回收廠等,並披露工程造價達149.6億,每年經常性開支要3.53億元。有關造價,比08年港府估算的40億,高近3倍。當局稱,若撥款獲通過,焚化設施最快2018年啟用。


另外,環境局亦建議立法會支持撥款83億元,擴建3個堆填區。但即使擴建,也只可維持多6至10年服務。


地球之友批評,政府推動減廢措施緩慢,垃圾徵費諮詢則宣傳欠奉,結果要耗費大量公帑處理大量垃圾,如同打納稅人荷包,建議當局盡快落實廢物收費及各類回收政策,切實推行生產者責任制。


議員:燒港人銀紙 立會難批


事實上,鄰近城市多已實施垃圾徵費,但本港垃圾徵費的諮詢期至下月10日才完結。以首爾為例,95年開始實施垃圾徵費,回收量由當時的29%增至09年的68%,少於兩成垃圾需要焚化,另有13%落入堆填區。


至於台北,2000年實施垃圾徵費後,廢物回收率由5%大增至2010年的58%,餘下的送到焚化爐。台灣09年廢物製造量只有0.95公斤,遠遠少於香港的2.67公斤。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委員陳淑莊表示,不可接受焚化爐造價增近3倍,形容政府正在燒港人銀紙,指當局勿期望可於今屆立法會通過。


「突如期來(增加費用),十分過分!就算通脹都沒有可能多幾倍!」陳淑莊說,她並質疑政府是否打算將所有垃圾燒掉,又批評政府未有做好垃圾分類及垃圾按量徵費的工作。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李永達則表示需更嚴格審核當局的撥款要求,並要政府交代詳細帳目,再諮詢市民意見。


環境局回應指,焚化爐的環評和工程研究於08年底才開展,完成後才能計算市場上的工程的造價,而其造價與近期國際上類似的現代化轉廢為能設施的費用相若。例如荷蘭阿姆斯特丹轉廢為能設施,處理能力比香港建議的綜合廢物管理設施少四分一(即2,400公噸),其建造費按2011年價格約為90億。

港人每日製造大量垃圾,堆填區快將迫爆,政府建議花近150億建石鼓洲焚化爐。


各大企業昨在商界減碳建未來啟動儀式上,分享減碳心得,環境局局長邱騰華主持啟動禮。


擬建的垃圾焚化爐設於比鄰石鼓洲的人工島上。

Wednesday, March 21, 2012

山東棗莊野狼襲人 百警追殺 專噬頸奪命 一周2死5傷

野狼襲人 百警追殺 專噬頸奪命 一周2死5傷
明報 
3/21/2012


【明報專訊】山東狼來了!棗莊過去一周內發生7宗疑似狼咬傷人事件,已造成2死5傷。當地警方前天出動逾百警員,跋涉20公里終於擊斃一隻肇事灰狼,目前仍未明確狼隻來源。事發地區有大片山地,近年綠化有改善趨勢。


《齊魯晚報》報道,位於山東南部的棗莊滕州市前日一名男孩在上學途中被一隻疑似狼的灰色動物咬傷頸、耳及大腿,同時,一名62歲婦女疑被狼咬死。這已是棗莊過去1周內第7宗疑似狼傷人事件。當地警方迅速調集刑警、治安、巡警、防暴及柴胡店派出所等100餘名警力,荷槍實彈趕往事發地。






4小時追逐20公里
警方當天中午12時30分左右在一片麥地發現目標,第一槍打中狼腿,狼迅速逃逸,警方再追擊了20多公里,終於在下午4時40分把狼圍住。狼發現走投無路後,曾試圖轉身襲擊民警,民警立即開槍將其擊斃。目前還未能確定這隻狼是否與其他傷人事件有關。


http://digcan.com



從3月14日起,棗莊境內山亭區、薛城區、滕州市等地發生共7宗疑似狼的野生動物咬人事件,受害者介乎4歲至62歲,受傷處多在頭部和面部,一名於14日受傷的小女孩至前天面部仍然腫脹。


棗莊自大約15年前出現過狼禍,便沒有狼的蹤迹,本次傷人的狼源頭成謎。有居民說,事發地附近是綿延的山區,近年綠化不斷改善,加上正值狼的繁殖季節,不排除狼下山覓食傷人。


居民放鞭炮慶祝
齊魯師範學院動物學系教授馬金生表示,就狼咬人的部位來看,「是致命的部位,牠直接咬頸,將氣管和頸動脈咬斷,是一隻有經驗的狼。


該灰狼被擊斃後,當地居民放鞭炮慶祝。但也有一些市民稱,狼的數量愈來愈少,相關部門應當圍捕,用麻醉槍等將狼活捉,不但保證了百姓的生命安全,同時也保護了國家保護動物。


棗莊市林業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狼雖然是省重點保護動物,但是保護級別低,只要狼的出現威脅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當場擊斃的行為也可以理解,並不違反相關法律。

Sunday, March 18, 2012

多吃白米增糖尿病風險 哈佛大學研究 倡亞洲人多吃糙米


多吃白米增糖尿風險 哈佛研究 倡亞洲人多吃糙米
明報 – 2012年3月17日


【明報專訊】哈佛大學一項大型研究顯示,吃白米太多會增加患糖尿病風險,尤以喜愛吃飯的亞洲人受影響最大。


研究中的中國及日本對象群組,吃最多白米的一群患「二型糖尿病」的機會率,較吃白米最少的一群高出55%。研究建議亞洲人多吃較多纖維質的健康糙米,以保障健康。


營養師﹕白粥風險或更高
香港註冊營養師張翠芬稱,科學界已得悉白米的「升糖指數」較糙米高,對糖尿病人風險較大,因巿民吃白米較容易至血糖急劇上升而損害血管。她提醒,白粥的風險可較白米大,因白米煮爛變成粥後會易被人體吸收,故糖尿病人飲食要特別小心。


Nutrition Stores 



張翠芬指出,糖尿病人視乎體型,建議每餐不宜吃超過大半碗或一碗白米,並可逐步混入較健康的糙米,又或在餐單適量加入蔬菜、瘦肉碎等,以減少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就全球35萬人的飲食習慣,進行4至22年跟蹤研究,去年研究已發現每周至少吃5餐白米飯的美國成人,患二型糖尿病的機會率較每周僅吃一頓白米飯的高17%;若把三分之一白米換成健康糙米,可減二型糖尿風險16%。


料因加工後只餘澱粉質
哈佛研究人員在英國醫學期刊發表的最新數據,則指愈喜歡吃飯的國家受訪者,白米引起的糖尿病風險亦較高。在中國及日本研究對象中,吃最多白米的一群(每日吃3至4份白米),患二型糖尿病的機會率較吃最少白米的一群高55%。至於吃白米較少的美國及澳洲研究對象,吃白米最多及最少一群的患二型糖尿機會率只相差17%。


研究人員估計,白米的糖尿風險源於它經加工後只餘澱粉質,相對上較少加工的糙米含較豐富的纖維質、鎂及維他命,令升糖指數較低亦較健康。不過,研究人員強調並不是說單是多吃白米便易患糖尿病,因尚有其他食物或生活習慣亦會對健康有影響,未來將就此作更深入研究。


據美國疾控預防中心估計,全球約有3.5億名成人患二型糖尿,原因估計包括不良飲食習慣、肥胖、缺乏運動等。

Friday, March 16, 2012

飛利浦 威馬 依瑪牌 樂聲牌電磁爐樣本通過消委會全部測試

三款電磁爐有觸電危險
2012-3-16
大公報


消委會一項小型單頭電磁爐測試顯示,包括山崎牌在內的三款電磁爐有觸電危險


【大公報訊】電磁爐簡單易用,又沒有明火,受消費者喜愛。消委會一項小型單頭電磁爐測試顯示,三款電磁爐有觸電危險,當中山崎牌的設計,消費者手指可輕易接觸到電路板及感應線圈,代理商已回收產品。消委會提醒,任何金屬,即使戒指和手表,接觸到電磁爐都會發熱,消費者應避免太靠近高溫的電磁爐。


消委會與機電工程署合作,測試市面十五款電磁爐,售價一百五十元至二千一百八十元。參考國際標準,測試防觸電保護、絕緣、溫升、結構及標示說明等。結果顯示,飛利浦、威馬、依瑪牌及樂聲牌的樣本通過全部測試。


http://easss.com/electronics 



山崎樣本的機底有蓋著的小孔,但蓋子不需工具便可輕易打開,手指可接觸到部分電路板及感應線圈,未達到標準規定的防觸電保護要求,有觸電危險。機電工程署跟進後,促請供應商停止發售有關產品,供應商已於上月初登報回收及免費更換有關產品。


Larette及JNC樣本的電路板上保險絲兩極之間的絕緣距離稍低於標準下限,一旦保險絲因短路失去作用,產品在非正常操作下,有潛在觸電風險;松木、Royal及山崎的線圈量得溫升較標準上限稍高;法國名家的感應式設計為一按即著,而標準要求需要有兩個獨立按鈕,設計有待改善。


機電署評估後,認為上述樣本的結果和部分電路板的爬線距離未能符合國際安全標準,但在正常操作下不會構成危險。


消委會表示,任何金屬放上發熱中的電磁爐都會發出高溫,包括戒指、手表等,呼籲消費者不要太靠近。而電磁爐的電流通線圈上通常塗上絕緣漆油,發熱時可能令漆油中有機化合物揮發,產生氣味,使用電磁爐時需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電磁爐測試報告選擇

美國海軍在北維珍尼亞州成功試射時速逾九千公里的電磁炮



美軍耗資390億空中導彈防禦停研發
2012年03月02日(五)
東方


【本報綜合報道】美國國防部由於預算削減,上月終止了空軍一項歷時逾十五年、耗資約三百九十億港元的空中導彈防禦系統研發計劃;然而另一邊廂,海軍卻試射一款新式電磁炮。


國防部去年十二月下旬宣布停止空軍「機載激光測試平台」(ALTB)研發工作,ALTB是由一架波音747珍寶噴射機改裝而成的運輸機,搭載最新研製的激光聚能武器,能在敵方領空摧毀對方的導彈。計劃採用的試驗機上月十四日在加州愛德華空軍基地作最後一次試飛。而該架珍寶噴射機已運往亞利桑那州的戴維斯——蒙森空軍基地封存。


海軍試射電磁炮
另一邊廂,海軍在北維珍尼亞州的海軍水面作戰中心,成功試射一款時速逾九千公里的電磁炮。該款電磁炮研發逾六年、耗資近十八億七千萬港元,預計在二○一七年可使用。另外,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美軍正積極嘗試研發一款可透過電腦、由數千公里外軍人的腦電波操控的導彈。


http://easss.com/magazines 




美軍試射電磁炮 邁向「超能」時代
星島日報 – 2012年3月1日星期四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美國海軍工程師近日在弗吉尼亞州達爾格倫(Dahlgren)對地作戰中心,成功試射首部由軍工企業製造的電磁炮。電磁炮彈速度可達七倍音速,攻擊範圍最遠可達一百八十公里外的目標。專家相信,今次成功試射電磁炮原型,意味美軍距離製成這種「超能」大炮邁進一大步。


  七倍音速 最遠達180公里
  電磁炮是一種超遠程武器,並非利用化學推進劑,而是用電磁動能發射炮彈。炮彈初速可達時速八千公里,能夠打擊九十至一百八十公里外的目標。


  電磁炮的初速和射程遠超普通艦載火炮,意味未來可為海軍陸上軍事行動提供精確遠程火力支援,攔截來襲的敵方導彈,以及攻擊敵艦。


  這部原型炮由美國BAE軍械研製公司製造。海軍將用約兩個月時間,進一步評估BAE製造的這部電磁炮原型與通用原子能系統公司製造的另一部電磁炮原型。通用原子能系統公司原型炮預計四月完工。


  英國《每日郵報》╱美聯社╱新華社